1951年志愿军攻克韩国首都,世界各国难以置信,韩国至今仍有阴影 1951年1月4日,朝鲜半岛中部的汉城城区内,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高举军旗胜利前进。然而,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繁华的千年古都,而是满目疮痍的废墟。这座朝鲜半岛上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几百年来曾是朝鲜王国历代帝王的都城,承载着朝鲜民族的文化与骄傲。 在1950年6月,战火首先在朝鲜半岛燃起。朝鲜军队攻势如虹,形势一片大好。然而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迅速操纵联合国,组织了以美军为主体的"联合国军"插手战事。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面对美军的步步紧逼,中国政府多次发出严正警告,要求美军不要越过三八线。然而,这些警告在美国人眼中如同耳旁风。 "中国人不会出兵,即使出兵也不过是乌合之众。"这是当时西方媒体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刚经历过内战、经济落后的中国绝不敢与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美国对抗。然而,正是这个被低估的对手,做出了令世界震惊的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严寒、食物短缺和路途艰辛,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中连续取得重大胜利。美军最精锐的部队如骑兵一师差点被全歼,还出现了整团被消灭的情况。麦克阿瑟许下的"圣诞节前回家"的承诺彻底成为泡影,美军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被打回三八线以南的联合国军开始在汉城周边筑起防线。虽然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公开场合仍然表现出极度自信,宣称中国只是用人海战术偷袭得手,美军的火力优势终将取得胜利。但与此同时,美军却在暗中积极与中朝方面进行谈判,争取时间重整旗鼓。 "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攻下来的阵地,就算是中国人的尸体堆得像阿尔卑斯山一样高也不行。"一位西方战地记者在看到美军在临津江南岸构筑的防线后如此断言。然而,历史很快就证明了这个判断是多么可笑——中国军队突破临津江防线只用了短短几个小时。 汉城战役前夕,新任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在汉城周边精心设置了五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临津江南岸,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地雷阵和多层铁丝网,还修建了众多钢筋混凝土碉堡,配备了交叉火力的重机枪。后方则是迫击炮阵地、无后坐力炮阵地和火焰喷射阵地。第二道防线利用朝鲜半岛多山的地形,在关键隘口重点设防。第三道是汉城外围的城防工事。最让李奇微自信的是两条机动防线,他认为志愿军依靠两条腿赶路的机动性远不如美军,只要用装甲部队就能轻易"反包围"和"反穿插"。 为了攻破这些防线,志愿军指挥部挑选了在前两次战役中屡建奇功的39军116师作为突击主力。经过侦察,志愿军发现临津江有一处河面宽度仅100米且结冰的地段,适合作为突破口。但侦察兵也发现,敌人火力猛烈,在冰面上行进的部队很容易成为靶子。 关键时刻,38师一位出身矿工的参谋提出了妙计:"我们可以用土木作业的方法拉近突击距离。"现在正值寒冬,朝鲜的土地冻得很结实,掘进作业不易被敌人察觉。更重要的是,如果距离足够近,敌人的重火力反而会因为担心误伤自己人而投鼠忌器。 尽管冻土给掘进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志愿军战士仍然在攻击前完成了任务,修建了一个可容纳7000多人的出发阵地,最近处距离敌人不到100米。随着信号弹升空,志愿军突然杀出,敌人猝不及防,第一道防线很快被突破。 在第二道防线的釜谷里,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上演。116师347团7连接到任务:拿下釜谷里,截断敌人退路。然而,当他们赶到时发现,情报有误!不是一个连的韩国军队,而是整整一个团的英国皇家来复枪团——英军的王牌部队,其团长曾狂妄地表示:"他的团能抵得上志愿军一个军"。 7连连长当机立断,改变计划占领釜谷里北侧的高地。英军团长看穿了7连的意图,组织部队发起猛攻。面对装备优良的英军,7连战士采用"添油战术"——前面的人牺牲了,后面的人立即补上,不惜代价也要守住阵地。 经过七次激烈进攻,7连只剩下十几个伤兵,弹尽粮绝。眼看敌人又要发起进攻,19岁的司号员郑起本想拿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却发现手榴弹已用尽。这时,他突然站起来,拿起自己心爱的冲锋号吹响了冲锋。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面前两百多名英军愣住了,随后一枪未发,转身逃走。就在此时,志愿军大部队赶到,对英军发起猛攻,这支英军王牌部队成为了志愿军的手下败将。 突破关隘后,志愿军智取了联合国军的机动防线。他们打头又打尾,先将公路上前后两辆坦克击毁,让敌人的装甲部队动弹不得,然后埋伏在两旁的爆破手针对坦克盲区实施爆破。慌乱中的敌军甚至开始自相残杀,向自己的友军开炮。 1951年1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和39军116师分别从两个方向攻入汉城。李奇微撤离得如此狼狈,连睡袍都来不及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