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国到处都是让俄罗斯看着眼馋的技术,随便一个军工厂就能把152毫米报废炮弹,廉价

我国到处都是让俄罗斯看着眼馋的技术,随便一个军工厂就能把152毫米报废炮弹,廉价改造成为精确制导航空炸弹。   就是在已经报废或者普通152毫米炮弹上,安装一个卫星制导模块,以及相应配件。就把一发普通炮弹变成了可以在6000米高度发射,具备30-50公里范围攻击能力的精确制导炸弹,而且价格非常低廉。比俄军的巡飞弹还要便宜。   这事儿听起来像变魔术,但背后可是实打实的技术硬功夫。   152 毫米炮弹原本是战场上常见的大口径弹药,个头跟暖水瓶差不多,铁疙瘩一个,靠火炮发射出去炸个大概齐的范围。可要是报废了怎么办?直接扔掉太浪费,堆着又占地方,还不安全。   咱们的军工厂就琢磨,能不能给这铁疙瘩装上 “眼睛” 和 “方向盘”,让它变成指哪儿打哪儿的精确制导炸弹?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首先得解决 “眼睛” 的问题。精确制导炸弹得能自己找到目标,要么靠激光照射,要么用卫星导航。咱们国家在激光制导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早就有了成熟技术。   比如说,把激光导引头装到炮弹前端,就像给炮弹安了个能追踪激光点的 “眼睛”。地面或者无人机用激光笔照一下目标,炮弹就能顺着光追过去,误差不超过一两米。   要是用北斗导航,那就更厉害了,炮弹飞出去之后,天上的卫星实时告诉它该往哪儿飞,不管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能稳稳命中目标。   然后是 “方向盘” 的问题。炮弹飞出去是旋转着前进的,就像扔飞镖一样。要让它拐弯,就得在尾部装可折叠的弹翼和控制舵面。   这些弹翼平时收在炮弹里,发射出去之后,就像小鸟展开翅膀一样打开,通过调整角度来改变飞行方向。   再说说怎么把这些东西装到报废炮弹里。首先得把炮弹里的旧炸药和引信拆出来,清理干净。然后在头部装上激光导引头或者北斗导航模块,在尾部装弹翼和控制装置。   这些设备都不大,像手机那么大的盒子就能装下。关键是要让这些设备能承受住炮弹发射时的巨大冲击力,就像手机从高楼扔下来还能正常用一样,得有特别结实的防震设计。   成本方面,咱们中国的军工企业那叫一个厉害。俄罗斯生产一枚普通 152 毫米炮弹成本大概 500 美元,而咱们把它改造成精确制导炸弹,成本也就几千美元,比买新的精确制导炸弹便宜几十倍。   这是因为咱们利用了现有的报废炮弹和成熟的电子技术,不需要从头生产整个弹药。   举个例子,央视曾经曝光过一家兵工厂,把老式的 82 毫米迫击炮弹改造成无人机炸弹。他们拆除了炮弹的尾翼和发射药,加装制导模块和稳定翼,然后用无人机空投下去。   改装后的炸弹能覆盖半径 15 米的区域,专门打敌方的轻型装甲车和隐蔽工事。这种改造不仅消化了库存的老旧弹药,还让无人机从 “侦察兵” 变成了 “投弹手”,形成了 “察打一体” 的作战能力。   再看看俄罗斯,他们在俄乌冲突中也用滑翔制导套件改装航空炸弹,比如 UMPK 套件。但俄罗斯的技术成本高,射程虽然远,但精度和可靠性比不上咱们。   咱们的军工企业不仅能把炮弹改成炸弹,还能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给炸弹装上不同的战斗部,比如高爆弹、穿甲弹、燃烧弹,甚至云爆弹,真正做到 “一颗炸弹,多种用法”。   有人可能会问,俄罗斯也是军事大国,怎么就做不到呢?其实俄罗斯的军工体系比较传统,很多技术依赖进口,尤其是电子元器件。   而咱们中国的电子工业非常发达,从芯片到传感器,都能自己生产,成本低、供应链稳定。就像咱们平时用的手机,从零件到组装,全产业链都在国内,军工产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咱们的军工厂有强大的模块化生产能力。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改装多种弹药,今天改 152 毫米炮弹,明天就能改 122 毫米火箭弹,灵活得很。   这种 “变废为宝” 的能力,不仅提升了战斗力,还节省了大量资源,真正实现了 “资源循环利用”。   不过,这种技术也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学的。首先得有强大的电子技术和精密制造能力,其次得有完整的军工产业链。   俄罗斯虽然在导弹技术上有优势,但在低成本精确制导领域,还真得向咱们中国学习。   您看,咱们国家的军工技术就是这么厉害,把报废的炮弹变成了战场上的 “精确手术刀”。   这种创新能力,是不是让咱们对中国军工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