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美不结盟,一起瓜分世界,去全球收割红利,反而让其他国家坐收渔利,左右逢源?其实答案很简单,中美以前就是这么干的,拖到今天才撕破脸,靠的不是谁太弱,而是彼此的战略定力太强。
先说以前的事儿。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被越战拖得焦头烂额,苏联又在全球扩张,中国刚经历动荡急需发展。这时候尼克松访华,中美一拍即合:美国需要中国牵制苏联,中国需要美国的技术和市场。
那时候的合作有多深?美国默许中国从西方引进生产线,中国帮美国在亚洲稳住阵脚。最典型的就是“八一七公报”,美国一边卖台湾武器,一边跟中国谈建交,这种“脚踏两条船”的操作,本质上就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但这种合作从一开始就埋着雷。美国以为中国会一直当“听话的小伙伴”,没想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像坐了火箭,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这时候美国慌了,发现当年的“盟友”变成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开始搞“重返亚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表面上是战略调整,实际上是双方在争夺全球资源的控制权。
真正让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是双方战略定力太强。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从邓小平时代就定下基调:不跟任何大国集团结盟,要走自己的路。这种定力让中国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没乱阵脚,反而抓住全球化机遇发展成世界工厂。而美国呢,从二战后就靠结盟打天下,北约、五眼联盟、美日韩同盟,这些都是美国的“朋友圈”。
但中国不吃这一套,你搞你的小圈子,我搞我的多边合作。最典型的就是亚投行,美国拼命阻止盟友加入,结果英国、德国这些老牌盟友都偷偷跑来捧场。
这种战略定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双方在关键领域硬碰硬。美国对中国发动关税战、技术战、金融战,中国就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反击。
2025年的贸易战,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中国反手就对美国大豆、汽车加征125%的关税。这时候最开心的是谁?是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国家,中国转头就从他们那儿买大豆,价格还比美国便宜。欧洲更聪明,一边跟美国搞“芯片四方联盟”,一边偷偷跟中国合作新能源汽车。
更有意思的是,中美都在争取中间地带,但都不愿意付出太多。美国想让东南亚国家选边站,可越南、印尼这些国家一边买美国武器,一边跟中国签自贸协定。
菲律宾最典型,马科斯政府允许美国在菲建四个军事基地,转头又跟中国谈渔业合作。中国呢,通过RCEP把东南亚绑在一起,又用“金砖+”拉拢印度、南非。
最关键的是,中美都明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但谁也不愿意先低头。美国国债问题就是个例子,中国持有七千多亿美元国债,要是全抛了,美国借钱成本上升,中国出口也会受影响。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双方都清楚,但谁也不愿意先让步,结果就这么耗着。
现在的国际格局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是战场上的两大主力,其他国家则是战场上的“雇佣兵”。欧洲想搞战略自主,却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印度想当“第三极”,却在美俄之间摇摆不定;东南亚更聪明,一边赚中国的钱,一边拿美国的武器。
这种局面其实是中美战略定力的必然结果——双方都太坚持自己的道路,反而给了其他国家渔翁得利的机会。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很清楚:中美博弈的本质,不是谁吃掉谁,而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美国坚持霸权护持,这种根本分歧决定了双方很难真正结盟。
而其他国家,就像在暴风雨中航行的小船,正借着中美博弈的风浪,悄悄调整自己的航向。这就是大国博弈的现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战略定力,才是真正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