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8年,朱元璋下令抄了陈德的家。陈德8岁的孙子对朱元璋说道:“我爷爷为你挡了九箭,我父亲也为大明死在了战场,可为何你还要抄我的家呢?” 陈德是明朝开国功臣,打仗那叫一个猛。1363年鄱阳湖大战,他为了救朱元璋,身中九箭,差点没命。这功劳可不是吹的,朱元璋登基后,直接封他为临江侯,子孙还能世袭爵位。陈德的儿子陈镛也不含糊,接了爵位后守边关,最后战死沙场,算是为大明流尽了血。按理说,这一家子对朱元璋、对大明那是忠心耿耿,功劳簿上写得明明白白。可咋就落了个抄家的下场呢? 先说个小纠正,抄家这事儿其实不是1388年,而是1390年。1388年是朱元璋下令的时间点,但真正执行抄没陈德家族家产,是在1390年胡惟庸案发酵的时候。历史资料里常有年份混淆,咱们得搞清楚,不然时间线乱套。这一年,锦衣卫冲进陈德家,把金银财宝、田地房产全收了,家族爵位也被削了。陈子善才8岁,眼睁睁看着家破人亡,换谁不憋屈啊? 为啥抄家?得从胡惟庸案说起。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左丞相,1390年被指谋反,案子一查牵连了一堆人,死了好几万。陈镛也被扯进去,说他跟胡惟庸有勾结。可这事儿有没有真凭实据?史书里没写明白,很多学者觉得是朱元璋疑心病重,随手找了个理由收拾人。陈镛都战死了,尸体还能爬起来造反?听着就离谱。但在当时,朱元璋说你有罪,你就有罪,不服也得服。 朱元璋这人,农民出身,干掉元朝当了皇帝,心眼儿可不小。他晚年疑心特别重,总觉得功臣会威胁皇权。陈德家功劳大,爵位高,子孙还有世袭权,这在朱元璋眼里就是个隐患。他有个策略,叫“兔死狗烹”,打天下靠你们,天下定了就得防你们。抄家这种事儿,在明初不算新鲜,好多开国功臣都挨过这一刀,像李善长、蓝玉,后来都没逃过去。陈德家不过是这政策下的又一个牺牲品。 8岁的陈子善站出来问朱元璋,爷爷救过你,爹为国死了,你为啥还抄我家?这问题听着简单,其实戳心窝子。他不是在求饶,是在问个理儿:忠心换来这结果,值不值?这小孩儿虽然年纪小,但胆子大,脑子也清楚。他质问的不是一个人,是整个皇权制度。朱元璋没杀他,可能是念着陈德旧情,也可能是觉得这小孩儿掀不起啥风浪。但这事儿传出去,老百姓心里可不好受,皇帝这脸面多少有点挂不住。 抄家后,陈子善和他妈日子过得苦哈哈。家产没了,靠啥吃饭?不过朱元璋没赶尽杀绝,暗地里接济了点,母子俩不至于饿死。陈子善也不是吃白饭的,长大后刻苦读书,考中进士,还当了官。后来朱棣上台,他上书喊冤,说他爹陈镛没造反,冤枉得很。朱棣查了查,觉得有理,就把家族爵位还给了他。陈子善当官清廉,把家族名声又撑了起来,算是个励志故事吧。 陈德家的遭遇,不是个例,是明初政治的缩影。朱元璋治国靠严刑峻法,皇权稳了,但底下人遭殃。功臣出力流血,到头来还得提心吊胆,生怕哪天皇帝不高兴就完蛋。这种政策短期看有效,长期看却寒了人心。你说陈德爷俩拼死拼活为大明,结果子孙落这下场,谁还敢真心卖命?陈子善的质问,其实是替好多人问出了心声:忠心有回报吗? 朱元璋这人不好评。他从泥腿子当上皇帝,肯定有本事,但也真够狠。抄陈德家,可能他觉得自己没错,毕竟皇权大于一切。可从老百姓角度看,这事儿干得太绝情。陈德救过他命,儿子为他战死,他咋下得去手?有人说他晚年偏执,有人说他为大局考虑。但不管咋说,这做法让功臣后代心里发凉,也给后人留了个问号:当皇帝的,真能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 陈子善没被抄家打倒,反倒活出了样子。他考进士、当清官,还帮家族翻案,这份韧劲儿挺让人佩服。8岁敢质问皇帝,长大后也没丢掉这股子倔劲儿。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家族的忠诚不是白给的。这也说明,朱元璋虽然狠,但也不是完全不讲理,陈子善能翻身,多少有点老天开眼的味道。 历史书里,陈德家的故事不算显眼,但每次提起来都让人唏嘘。明史里说胡惟庸案株连太广,冤死的不少,陈镛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后人评朱元璋,有的夸他治国有方,有的骂他冷血无情。陈子善的质问,成了个小插曲,但这插曲背后,是大明开国那段血淋淋的真相。忠诚和权力一撞,谁输谁赢,答案明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