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病逝,朱元璋派人挖开他的墓地,锯开他的棺木,里面竟然没有尸体,却只有一本翻开的书,书上的六个醒目大字,吓得众人两腿发抖。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1311年出生在浙江青田。他从小就聪明得不行,读书过目不忘,尤其喜欢天文、兵法、地理这些硬核东西。后人常拿他跟诸葛亮比,说他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1333年,23岁的他考中进士,踌躇满志地想干一番事业。可惜元朝末年政治乱成一团,他先在高安当县丞,后到江浙行省做儒学提举,结果因为太耿直,得罪人太多,仕途磕磕绊绊。后来他干脆辞官回家,写了一本《郁离子》,用寓言讽刺社会弊端,文笔犀利,思想深刻。 1359年,朱元璋打到浙东,听说刘伯温的名声,亲自上门请他出山。刘伯温一开始不想掺和,但架不住劝说,48岁那年终于点头。他给朱元璋献了“时务十八策”,条条切中要害,帮朱元璋一步步拿下天下。 刘伯温不光会纸上谈兵,实战也厉害。1360年应天保卫战,陈友谅带兵来攻,他利用敌方旧部放假消息,诱敌深入,最后保住了城池。1363年鄱阳湖大战,他看天象算风向,关键时刻让朱元璋换船,结果炮火打沉了原来的船,救了朱元璋一命。这些事迹让他名声大噪,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1368年明朝建立后,他当上太史令,负责编《大明律》,给国家定了不少规矩。但他跟权臣李善长不对付,又加上朱元璋多疑,1370年他就辞官回老家了。137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5岁,死后被追封诚意伯。 刘伯温死后,葬在青田夏山。谁也没想到,他走了还不安生。当时的宰相胡惟庸跟他有私怨,因为刘伯温曾说他不配当大官。胡惟庸就跟朱元璋进谗言,说刘伯温懂风水,墓地选的有“王气”,怕他后代威胁皇位。朱元璋本来就疑心重,又信刘伯温会算命,立马派人去挖墓查个究竟。 结果棺材打开,里面啥也没有,就一本《大明律》,翻到“发冢”那页,写着“开棺见尸者斩”。这书是他跟李善长一块儿编的,朱元璋还亲自批过,专门治盗墓的。兵士们吓傻了,赶紧上报。朱元璋听完沉默半天,最后叹了口气,说:“刘伯温真是神机妙算。”他下令停手,还让人修好墓地,从此没人敢再动。 这事咋回事呢?其实刘伯温早就料到有人会打他墓的主意。他生前帮朱元璋打江山,见识过太多权力斗争,知道自己树敌不少,尤其是胡惟庸这种小人。他故意把《大明律》放棺材里,既震慑挖墓的人,也提醒朱元璋自己对朝廷的忠诚。这招太绝了,死后都能把人唬住,保住自己的名声和尊严。 至于尸体去哪了,有人猜他压根没葬在这,可能家人怕他被害,偷偷埋别处了。也有人说他早算到这天,留了个空墓。但史书没明确记载,这成了个未解之谜。 墓地事件后,朱元璋对刘伯温更加佩服,下令厚葬,还严禁再扰他墓。他的《郁离子》流传下来,用寓言讲道理,批判元末乱象,推崇德治,学者们都爱读。他的军事谋略,比如鄱阳湖大战的布局,后世将领也常拿来研究。 民间还流传他的《烧饼歌》,说是预言,虽然真假不好说,但老百姓爱听,给他添了不少神秘感。1513年,明武宗追赠他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有人提议把他供进太庙,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