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美国造了155艘航母,现在为何造一艘航母都费力?因为当时的航母其实就是大点的船,一发火炮就能打碎的产物。 二战时期的航母大部分是护航航母,这类航母说白了就是把商船的甲板加宽,再装几门高射炮。 比如美国的博格级护航航母,直接拿C-3货船的船体改造,标准排水量才7800吨,飞行甲板长142米,航速只有18节,连最基本的装甲都没有,一发大口径炮弹就能把甲板炸穿。 更夸张的是桑加蒙级,用舰队油船改的,两台主机挤在一个舱室里,被鱼雷击中就直接瘫痪,生存能力几乎为零。 这些航母的舰载机起降全靠油压弹射器,而且只能搭载20多架老旧的螺旋桨飞机,遇到稍微强点的防空火力就只能当靶子。 反观现在的航母,以美国福特级为例,光电磁弹射系统研发就花了20多年,单套系统造价超过10亿美元,而且故障率高得离谱,刚服役时平均400次弹射就会出一次故障,逼得美国海军不得不重新启用蒸汽弹射器作为备用。 核动力装置更是麻烦,福特级的A1B反应堆需要用高纯度铀燃料,整个反应堆舱室的密封性要求达到航天级标准,任何微小的泄漏都可能引发核事故,光建造反应堆就需要上千名核工程师和特种焊工,这种人才在美国已经断层了。 工业基础的变化也是关键。二战时美国有140万造船工人,1944年平均每天就能下水一艘护航航母,像卡萨布兰卡级50艘航母只用了两年就全部完工。 现在美国造船业萎缩到全球份额不足0.4%,连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这种唯一能造核动力航母的厂子,都得靠韩国现代重工提供模块化建造技术,否则连分段焊接都搞不定。 更要命的是,能造航母特种钢的企业只剩一家,高强度甲板钢的生产周期长达18个月,稍微出点问题整个建造计划就得推迟。 战略需求也不一样了。二战时航母是消耗品,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军一口气损失4艘航母,照样能从西海岸调新的补上。 现在一艘福特级造价130亿美元,相当于二战时1000多艘护航航母的成本,而且一旦被击沉,整个舰队的作战体系就瘫痪了,根本承受不起这种损失。 现代战争讲究体系化作战,航母得和驱逐舰、潜艇、卫星无缝衔接,光数据链系统就需要整合上百种传感器,调试一次就得花半年时间。 还有国际政治因素。二战时美国能调动全球资源,现在却处处受限。比如电磁弹射系统的核心部件钕铁硼磁铁,全球90%的产能在中国,美国想绕过中国供应链就得自己重建生产线,至少得花10年时间和50亿美元。 更麻烦的是,欧盟和日韩都在争夺高端造船市场,美国海军的订单还得优先照顾国内企业,导致成本比国际市场价高出30%以上。 说白了,二战航母就像拼装玩具,只要有足够的木头、钢板和劳动力就能堆出来;现代航母则是精密钟表,每个零件都得用最尖端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让整个项目流产。再加上工业空心化、人才断层和国际竞争,美国想再复制二战的奇迹,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