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当年美国为什么选了死敌中国没有选盟友印度?答案很简单,那会印度是苏联的盟友,是美

当年美国为什么选了死敌中国没有选盟友印度?答案很简单,那会印度是苏联的盟友,是美国的死敌!中国才是美国的盟友! 国际关系的变化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曾经的盟友可能转眼间就成了对手,而昔日的敌人也可能在某个时刻成为合作伙伴,这种局势的转变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早在1950年代,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就高举"不结盟运动"大旗,身体却很诚实地倒向苏联,苏联援建的比莱钢厂成为印度工业象征,1971年印苏更是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苏联在联合国三次为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战争撑腰,当印度吞并锡金时,美国气得跳脚,苏联却笑眯眯投了赞成票。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早已破裂,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让美国意识到:这个拥有核武器的东方大国,简直是牵制苏联的完美棋子!基辛格后来回忆:"让中苏互相消耗,比我们亲自下场划算多了,"于是美国主动递出橄榄枝——1971年秘密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美,次年尼克松就出现在北京烤鸭店。 当年美国给中国送黑鹰直升机、合作监听苏联,甚至默许对越自卫反击战,而印度则被美国列入"亲苏黑名单",直到冷战结束才翻身,如今中美角色调换,印度反而成了美国"印太战略"的香饽饽,历史仿佛开了个辛辣的玩笑。 国际关系的魔幻现实主义,在冷战时期的中美印三角关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当年选择中国,本质上是一场精明的"离岸平衡"——用中国的力量制衡苏联,自己坐收渔利,这种实用主义外交至今仍是超级大国的生存法则,就像今天美国拉拢印度围堵中国,不过是历史剧本的翻拍版。 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970年代的"借力打力"角色,而印度的战略价值也远非冷战时期可比,当莫迪和拜登拥抱时,双方心里都清楚:所谓盟友,不过是暂时同路的旅人。 国际政治永恒的真理,或许就是丘吉尔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至于普通人?吃瓜看戏的同时,不妨记住:大国博弈的风向标变得比时尚圈还快,今天的热搜盟友,明天可能就成了制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