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深刻理解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时代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前,中国和苏联率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与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一起揭开了打造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序幕。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二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作出的最重要决定就是成立联合国。”5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并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发出了二战胜利成果不容挑战、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时代强音。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当下,我们要深刻理解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时代意义。

维护二战胜利成果需要大国共担时代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其胜利不仅是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的伟大成就,还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二战胜利不仅结束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更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催生出人类社会对战争教训的深刻反思与重塑国际秩序的坚定决心。从搭建联合国等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框架,到完善国际法体系的规则基石;从构建大国协作的稳定架构,到逐步形成全球治理体系的协同网络,每一步都深深镌刻着二战胜利的印记,凝聚着国际社会对和平曙光的不懈追寻、对正义价值的执着坚守以及对稳定秩序的永恒向往。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更是守护人类远离世界大战悲剧的坚固屏障与制度依托。80年前,中国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共商成立联合国,制定并签署《联合国宪章》,开启了各国共建和平、共谋发展的历史篇章。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体现协商、共识与多边共治,反映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制度雏形。回首过往数十载,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世界的总体和平、稳定与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国际体系的权威性与有效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泛滥。个别国家打着“本国优先”的旗号破坏《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选择性适用并试图篡改国际法基本原则,在无安理会授权、无国际法依据的情况下,凭其国内法对他国滥施单边制裁包括次级制裁,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和国际义务之上,违背国家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等国际法基本原则,严重削弱国际体系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但个别国家坚持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制造各种“小圈子”和“价值同盟”,鼓吹阵营对抗,导致国际社会关于联合国“失效”、国际法“失灵”和多边主义“失能”的疑虑增加,使全球治理体系的“破旧”与“立新”难以同步实现。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我们越要坚持和维护联合国权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需要所有会员国都体现负责任态度并履行应尽义务,大国尤其要作表率。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坚定支持安理会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发挥首要作用,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出资国,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600多项国际公约,对外缔结超过2.7万项双边条约。同时,中俄作为世界主要大国,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正确道路,持续在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及相关机构框架内紧密协作,切实维护联合国权威,稳固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利益、团结应对当代挑战中的核心地位,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发挥示范作用。

当前,面对国际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遭遇的挑战,主要大国需要打破地缘政治“小圈子”,超越冲突对抗小集团,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类图谋篡改二战胜利成果、颠覆战后国际秩序原则、削弱联合国在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中核心作用的企图,在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等联合国机构框架内开展更加密切的协作,在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平衡各方利益基础上,推动全球性问题得到持久公正解决。

维护战后国际秩序需要顺应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潮流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察,战后国际秩序并非静态不变的历史标本,而是在国际格局演变、力量对比重塑与时代主题转换的动态进程中,持续经历着客观环境与制度规范的塑造改变。80年光阴流转,曾经作为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早已终结,冷战对抗中产生的华沙条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等机制也不复存在。冷战终结后,世界多极化浪潮奔涌向前、经济全球化深度拓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一人间正道既凝聚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期盼,更是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进步逻辑的必然指向。

尽管国际社会有着反对单边主义、抵制强权政治、警惕阵营对抗与零和博弈的共识,但在世界多极化的具体路径与未来世界格局的建构方向上,各国尚未达成广泛一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国家深陷霸权思维泥潭,打着“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旗号,为自身推行双重标准、实施例外主义寻找借口,以限制他国主权与发展空间为手段维系霸权地位,背离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大势。比如,北约作为冷战遗产,持续扩张势力范围、编造地缘冲突叙事。再如,有的国家以应对安全风险为由,泛化国家安全的概念和边界,将经贸、科技异化为政治操弄工具,挑起“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粗暴破坏以市场为导向、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挥舞制裁大棒切断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其逆全球化行径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众矢之的。

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我们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其中,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是我国在世界多极化的具体路径与未来世界格局的建构方向上的规律性认识和建设性回应。所谓平等,就是要确保国家无论大小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平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平等参与全球议程设置和制度设计,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应对全球性挑战。所谓有序,就是要坚持多极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和建设性,确保各国冲破“本国例外”“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等思维窠臼,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突出挑战,共同确立新机制和新倡议,对战后国际秩序、多边机制和全球治理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围绕多极化、多边主义的概念定义进行大国间的叙事竞争,更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以“吃亏论”“无效论”为结构彻底颠覆世界多极化这一重要的二战胜利成果。

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需要回应全球南方崛起的时代呼声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如今的国际力量对比与80年前相比,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2024年全球南方的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同时,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扩员前的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七国集团,扩员后的金砖国家占全球人口近一半、全球贸易1/5。这一系列数据勾勒出的不仅是世界经济版图的重大改写,更昭示着全球南方正从国际政治舞台上“沉默的大多数”演变为维护国际和平、驱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以全球南方国家为主体的“大金砖合作”“上合组织+”平台不断拓展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广泛参与谋划全球和地区安全、经济和发展议程,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呼吁“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以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的精神团结‘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有力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完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有着相近的看法和诉求。在实践中,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现有国际和多边机制的改革进程中,始终致力于提升全球南方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反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新现实。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合作机制的创始成员,中国积极推动两大平台做大做强,优先反映全球南方的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提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五大金砖”构想等具体举措,有效增强了非西方式多边合作模式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尽管全球南方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但构成战后国际秩序的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文化治理体系却未能及时适配国际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全球南方在话语权和参与度方面依然面临诸多不公平、不公正对待,激发了其维护并完善公正合理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强烈共识与坚定决心。同时,个别国家迷信“霸权依附论”和“大国决定论”,鼓吹丛林法则和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大交易”,谋求颠覆战后国际秩序并重建势力范围,恶意给金砖合作、上合组织等打上“反西方”的标签,将国际公平、正义、共享等价值理念抛在脑后,成为战后国际秩序最主要的不稳定源。

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当代。各国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在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的同时,回应全球南方对于国际公平正义的呼声,以及多边合作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诉求,在真正的多边主义基础上,探索改革完善战后国际秩序以及与之相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多边治理机制,使全球南方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通过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发展振兴,彰显战后国际秩序的时代价值。

制度之稳定源于价值之共识,秩序之正义基于历史之自觉。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不是抽象的历史纪念,而是保障世界和平发展的动态实践。唯有共担时代责任,顺应多极化时代潮流,回应全球南方的时代呼声,方能守护人类共同记忆、筑牢和平与发展的根基,让二战胜利成果持续绽放光芒。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1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