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方文雅孙小培朱研
从深化护理改革到技术创新突破,从智慧护理探索到基层健康帮扶……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近900名护理工作者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服务理念,持续改进和提升护理质量,不断书写高质量护理服务新答卷。
以“强队伍、提质量、创特色”为主线,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通过提升护理服务专业能力、开展护理质量专项提升、推进专科护理建设、探索护理服务新模式,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出院病人满意度达99.46%。“我们将持续深化护理服务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探索亚专科护理建设,围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丰富护理服务内涵,着力构建有深度、有精度、有温度的护理服务体系,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庄利梅说。
深耕细作,打造区域护理高地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创面治疗中心是全市最早成立的创面治疗专科之一,年门诊换药量达2.2万例。中心配备5名专职护理人员,其中4人拥有省级以上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资质,护士长仇晓溪是江苏省首批认证的专科护士。她带领团队创新融合湿性愈合疗法、清创技术及压力治疗等手段,让众多压疮、糖尿病足、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告别病痛,打造出区域伤口护理的“金字招牌”。
仇晓溪有一部“丢了都没人要”的手机——相册里,是数万张患者伤口的“成长记录”。从“傻瓜机”到智能手机,14年间,她坚持为每位患者拍摄伤口照片,跟踪治疗效果。“这张是句容张阿姨,宫颈癌术后4年腿部淋巴水肿,因误用热疗仪烫伤皮肤,淋巴管二次损伤导致‘象皮肿’。”仇晓溪翻出对比照片:曾经肿胀如象腿的患肢,如今已恢复接近正常肤色与形态。
作为镇江市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创面治疗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社区、养老机构义诊、查房、科普活动,充分发挥三甲医院专科护理优势,通过结对帮扶,使技术资源下沉,将专科技术辐射全市,惠及更多患者。
去年,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镇江市首届基层糖尿病护士培训班,69名来自全市医疗机构的基层护士顺利获得证书。
从开设镇江市首家糖尿病专科护士门诊及糖尿病自我管理学校,到率先开展糖尿病护理新技术新项目,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护理组作为江苏省糖尿病专科护士实习基地,十年来累计培养省级专科护士350余名,糖尿病护理范围已覆盖镇江市及部分周边地区,辐射人口达150万。2020年成立的“镇江一院糖尿病护理专科联盟”,通过“医联体+MDT(多学科诊疗团队)”模式,对16家医联体基层单位进行技术帮扶,助力社区成立糖尿病小屋,开展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及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筛查。“专科护士协同个案管理师,从院前、院中、院外三个维度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程化健康管理,结合MDT团队实施‘一对一’健康指导终身随访模式。”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主任护师戴莉敏介绍。
“亚专科护理建设是提升护理质量、适应复杂医疗需求的重要方向。”庄利梅表示,今后,该院将紧扣患者需求、医疗新技术,推进聚焦疾病特色护理、疾病护理技术、快速康复理念等亚专科建设,打造3—5个护理示范病区,以更精准、更高效的护理服务满足百姓多层次健康需求。
夯基垒土,提升护理服务质效
近日,在一次深夜的例行巡视中,该院神经内科护士发现72岁的脑梗患者王大爷鼾声异常。出于职业敏感,她轻触患者肩膀呼唤,发现患者意识模糊,便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得到及时救治后,患者和家属都很感激我们及时发现这一危险的病情变化征兆,并做出正确的处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王金萍说。
在护理质量专项提升行动中,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设立21个护理质量改进专项组,其中,针对有效巡视专项提升工作,通过修订“专科巡视护理思维导图”,便于护士按规定实施有效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级别护理的正确性、护士巡视规范有效性等方面,组织专科临床实践能力竞赛,促进巡视护理内涵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护士的能力决定服务的高度。”庄利梅道出全院护理团队的共识,医院构建“分层培训+同质化培养”体系,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服务暖心的护理队伍。“静脉输液看似日常操作,但通过竞赛让我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直接提升了操作的规范性和患者的舒适度。”近日,在该院举行的“三基三严”护理技能比赛中,心内科二病区护师赵芸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在静脉输液专项竞赛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一名。
“我们每季度聚焦不同主题开展技能比拼,竞赛内容紧贴临床需求,成为年轻护士成长的‘加速器’。”庄利梅介绍,为持续激发护理团队活力,医院构建起“阶梯式竞赛体系”,让每名护士都成为临床的“多面手”和患者的“守护者”。此外,医院结合临床诊疗全流程,梳理出患者咨询、检查疑问等高频场景,编撰《护患沟通语录》,通过倾听需求、共情回应、专业解答,用沟通架起医患信任的桥梁。
创新赋能,点亮护理服务温度
“系统提示:左膝关节弯曲角度不足,请调整至90度。”71岁的戴阿姨盯着手机屏幕,借助康复训练助手纠正康复动作。这套由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医护团队和江苏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iHealth”康复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捕捉患者动作,实时比对标准姿势并生成评分。当戴阿姨连续3天得分低于80分时,专科护士将通过视频远程指导,调整康复强度。此前戴阿姨因腰椎骨折在该院骨科二病区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因前往医院康复训练不方便,护士便指导她通过使用“iHealth”康复助手来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这套系统的诞生,源于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患者康复痛点的精准把握——数据显示,去年该院老年OVCF住院量占骨科总住院量的18.6%,其中32.1%的患者因术后康复不规范导致二次入院。“老年患者肌肉力量弱、记忆力减退,传统口头指导难以确保动作标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肖黎介绍,通过AI技术,让康复训练从“凭经验”走向“可视化”,也便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动作数据,及时了解康复情况,并据此调整康复方案。患者也能更好地坚持康复锻炼,提高康复效果。
“原来弯腰系鞋带这么难,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老人总发脾气了。”穿上特制的“衰老模拟服”后,00后护士生的行动变得迟缓笨拙。这套服装通过负重马甲模拟肌肉萎缩,关节束缚带限制活动度,让医护人员切身感受老年患者的生理困境。
“让每一位医护人员穿上‘衰老模拟服’开展共情体验是科室的规定动作,只有共情之后,‘换位思考’才能真正转化为适老化护理创新,让护理服务真正‘想老人所想’。”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奚艳介绍,她们积极开展“守护桑榆,医路有我”系列专科特色护理服务,开设“互联网+护理”,打造“指尖上的老年课堂”,开发音乐疗法、手指操疗法、老年学习坊、制作往事回忆手册等各种区别于医疗照护的辅助疗法,切实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应对老龄化,守护“夕阳红”。该院将通过构建覆盖疾病全周期的适老化护理体系、创新延续性服务模式,让专业护理服务从病房延伸至家庭,让高龄、失能及慢性病老年群体获得更精准可及的医疗照护,为银发群体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