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打下的土地更加稳固,太宗一旦国力不支,马上就四分五裂。 汉强而不盛,实行的是绝对控制,打下来的地方就移民进行布防。唐盛而不强,实行的是多民族共存。认可天可汗的地位,就属于自己人。 所以汉衰弱,四周无外敌。唐衰弱,四面八方都是养肥的群狼。 在对外扩张这一历史进程中,汉武帝与唐太宗的不同表现耐人寻味。 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争,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开始,至公元前90年李广利兵败结束。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使得财政支出巨大,人力、物力消耗严重。而且汉军作战初期经验不足,作战方式粗放,像卫青、霍去病的长途奔袭,战果虽辉煌,成本却极高。比如一次战役,汉军出塞时携带50万匹战马,战后仅余10万匹 ,消耗了全国5年的战马储备。一名骑兵年均成本包括粮食、布匹、军饷以及武器维护等,30万边防军每年消耗的粮食就占全国田租的60%。为填补财政窟窿,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激进金融政策,导致物价飞涨、商户锐减、流民增多,全国户籍人口从初年的3600万降至末年的1500万。 而唐太宗时期,对外战争时间相对较短,作战策略更为灵活。例如对东突厥的战争,629年出兵,630年就取得决定性胜利。唐军善于运用分化瓦解策略,利用突厥内部矛盾,联合其他部落,减少自身损耗。李靖率3000精骑突袭东突厥,仅用4个月就俘虏颉利可汗,粮草消耗仅为汉武帝漠北之战的1/60。战后,唐军不仅缴获大量物资,还收编突厥降众屯田,将战利品转化为生产要素,形成了“打仗获得资源→资源投入生产→生产支撑扩张→扩张带来新资源 ”的完美闭环。 从统治策略来看,汉朝实行绝对控制,打下地方就移民布防,这虽使土地稳固,但移民成本高,且易引发民族矛盾。唐朝实行多民族共存,只要认可天可汗地位就是自己人,民族融合度高,文化交流频繁,商业贸易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 这也给后世带来启示,国家发展既要考虑军事扩张,更要重视经济建设和民族关系的处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