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08年汶川地震时,15名空降兵从5000米高空盲跳,下降途中,大校李振波发现

2008年汶川地震时,15名空降兵从5000米高空盲跳,下降途中,大校李振波发现自己的主伞死活打不开,眼看坠落速度越来越快,距离地面不过数百米…… 汶川地震爆发后,举国上下都十分悲痛,但人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同胞是否还活着。 但是灾情的真实情况无法从地面获知,国家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决定派遣一支空降侦察小分队进入灾区,第一时间摸清现场,为大规模救援提供依据。 任务异常艰巨,既没有详细的地形图,也没有提前查看天气,更不要说这里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空投部队面临的不仅仅是高空跳伞的技术难题,更是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考验。 空降任务的负责人是时任空军某部大校的李振波,这位经验丰富的伞降专家深知此次任务的风险之高、难度之大。 他提出采用翼伞高空精准降落,虽然5000米的跳伞高度已远远超过翼伞的安全极限,但这是在极端条件下唯一能有效控制落点的方法。 “我申请带队跳。”李振波坚定地对上级说道,“这种情况下,必须由我带队,因为我最熟悉翼伞!” 15名空降兵组成的小队,仅用了半天时间完成了任务准备。 那天夜里,所有人都沉默无声,在即将跳伞的C-130运输机上,风噪震耳欲聋,气压降低,窗外是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 5000米,近乎接近民航客机的巡航高度,这意味着他们将面对低温、缺氧、高速坠落的多重挑战。 舱门打开,冷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李振波第一个跳了出去,后方的战士依次紧跟其后。 寒风呼啸而过,耳膜仿佛要被撕裂,伞包打开的那一刻,李振波却察觉到不对劲,主伞没有弹开。他猛然意识到,这是最糟糕的情况。 他开始按照训练中的应急动作迅速检查故障,他拉动手柄、调整姿态,但主伞却死活打不开。 高空中没有任何支撑,也无人能够提供帮助。 他的身体如同一块石头一样在急剧下坠,速度不断提升,离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 “不能慌!现在不是放弃的时候。”李振波强迫自己冷静,迅速判断高度和剩余时间。 此时他已跌落到3000米以下,若不再采取措施,坠地将是必死无疑,他果断拉动副伞开伞装置。 咔!随着一声沉闷的响声,副伞终于撑开。 他的身体猛地一震,强烈的拉扯感几乎让他昏厥,但他终于稳住了。 副伞打开的那一刻,仿佛是死神在耳边轻声叹息后退了一步,他没有坠亡,他还在天上,他还可以完成任务。 而在他身后,其余14名战士也在与命运抗争。 由于5000米的高度超过翼伞性能极限,几乎所有人都遇到了滑行不稳、伞绳缠绕、下落速度过快等问题。 有人在空中转体失控,有人一度险些与山体碰撞,但凭着平时刻苦训练与过硬的心理素质,他们一一化解险情。 经过近十分钟的滑翔与调整,这支15人小队,奇迹般地全部安全落地。 他们落在深山中,一片废墟与倒塌房屋,地震带来的惨烈景象扑面而来,但他们没有时间喘息,而是立即展开搜寻、标绘地形、联系外界。 那一夜,李振波浑身瘫软地坐在地上,手还紧紧拽着副伞的拉环。 他知道,那一刻离死亡可能只差了两秒。 这次跳伞,在国内外空降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从5000米高空盲跳,15人全部安全着陆,任务完成零失误。 这不是侥幸,而是训练、信念与担当的总和。 多年后,有人问李振波:“你怕吗?那时候主伞打不开,是不是觉得完了?” 他沉默片刻,说:“怕过,但来不及想那么多。我们那一跳,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为了冒险,而是为了下面几万人还活着的人,他们等着我们给外面传话。” 这场伞降被载入中国空军空降兵的荣誉史册,也被称为“从天而降的生命通道”。 当时的四川人民,也记住了这样一群从天而降的英雄。 那是一场地震,也是一场检验信仰与血性的战争。 参考资料 点赞邯郸人 | 李振波:用脸就能感知风速的人.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