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蜀国的忠臣,感念刘备知遇之恩,和诸葛亮一样,一心北伐恢复汉室,从没想到过叛蜀。只是在国内与小人夺权时,做法多少有点激进,临了却如此惨死,还被夷了三族,真是千古奇冤。 魏延由于和诸葛不和,诸葛总想杀他而后快。准确来说,不是权力之争,实死于亮。 魏延得知杨仪掌权后大怒,他认为,诸葛丞相虽然身亡,但是自己还有能力一战。再说了,杨仪是什么人?怎么有权力驱使我?此言被杨仪刻意曲解为谋反。 最终,魏延在汉中与杨仪对峙时,遭部下马岱追杀,三族被诛。 《三国志》明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魏延从未叛蜀,他只是不甘权力旁落,却成了诸葛亮死后权力真空的牺牲品。 魏延武力仅次于五虎将,统兵能力超越五虎,是个独挡一面的帅才。 刘备重用魏延是有道理的,魏延身为汉中太守,在汉中镇守十年,熟悉汉中周围的地理环境,而且初征北伐时是夏候附马主帅,用子午谷奇谋是有魏延的胆量和把握,我是赞成子午谷奇谋的,兵贵神速。 魏延担任汉中太守的十年间(219-227年),曹魏始终未能踏入汉中一步。他独创“错守诸围”防御体系—在汉中外围险要处层层布防,以少量兵力牵制敌军主力。这一战略后被姜维弃用,导致汉中失守,间接加速蜀汉灭亡。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是唯一能与曹魏名将张郃正面抗衡的蜀将。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他安排杨仪、费祎、姜维率军撤退,并令魏延断后。若魏延抗命,“军便自发”。这一模糊的指令,成为蜀汉内讧的导火索。 正史的表述就是马岱追击并斩杀魏延,“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演义的话, 诸葛亮的穷兵黩武加上蜀汉内部的权力争斗,注定了蜀国最先灭亡的命运。 邓艾阴平小道奇袭能成功灭蜀国,魏延此计也有胜算,再说魏延肯定有一系列准备的,兵出奇招,有时候赌一把也是必要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