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金色穹顶导弹防御项目 特朗普的“金色穹顶”计划可以视作“战略防御倡议”(SDI)或“星球大战”计划2.0版本:
[星星]作战对象从冷战后的“流氓国家”升级为“对等、准对等(中俄)以及流氓国家”
[半星]拦截目标从SDI时代的弹道导弹扩大为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先进巡航导弹及其他下一代空中打击的攻击。
[空星]拦截武器也从地面/海面部署扩大到天基,还将开发并部署在导弹发射前和助推段阶段即将其摧毁的能力。
[星星]传感器从地面雷达为主+少量高轨预警卫星升级为更大规模的低轨天基传感器层(跟踪导弹等空中目标)和监管层(跟踪地面目标)卫星群。
[半星]还将开发并部署非动能打击手段,用以增强对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先进巡航导弹及其他下一代空中威胁的动能打击效果。
🎯 【图2】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历史演进概述(1983–2015)
✅ 1983年:战略防御倡议(SDI)
背景:冷战高峰时期,美国担忧苏联洲际导弹威胁。
关键事件: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发表著名“星球大战”演说,提出建立一套能在太空拦截敌方导弹的防御体系。
目标:通过地基与天基拦截器、传感器系统来抵消苏联核打击威胁。
组织:次年(1984年)设立 战略防御倡议组织(SDIO),整合美陆军和空军的相关项目,目标是构建一个多层的导弹防御架构。
SDIO将大约80%的项目预算用于研究、探索和开发新的导弹防御技术,包括轻型命中杀伤(hit-to-kill)拦截器等。
✅ 1989–1993年:从战略到战区防御
冷战结束,美苏关系缓和,美国将注意力从大规模核对抗转向“局部冲突”和“地区威胁”。
SDIO 更名为 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MDO)
新焦点:转向发展应对对美国有限攻击的战略防御系统,以及应对针对海外美军、盟国和伙伴的短程弹道导弹攻击的战区防御系统。
关键技术开发成果:
“命中杀伤”技术:包括海基LEAP拦截器(后来的标准-3导弹前身)。
陆基扩展射程拦截器:它成为爱国者-3(PAC-3)系统的基础。
短程导弹防御系统: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用于拦截中程导弹于大气层内外。
✅ 1990年代后期:全国导弹防御(NMD)
目标:针对有限的洲际导弹袭击(如“流氓国家”朝鲜、伊朗)的防护能力。
BMDO 开始研发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后成为今天“陆基中段防御”(GMD)的基础。
✅ 2001年:导弹防御局(MDA)成立
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退出1972年反导条约(ABM Treaty),开始主动部署反导系统。
国防部设立导弹防御局(MDA),接替 BMDO,拥有更大权限推动跨军种、跨国部署。
✅ 2004年起: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在研发与测试基础上,美国首次部署实际的拦截器:
阿拉斯加格里利堡与加州范登堡基地部署 GBI(陆基拦截器)。
海军神盾舰艇配备 SM-3 导弹。
全球多个前沿基地部署雷达系统(如AN/TPY-2)。
✅ 奥巴马政府(2009起)时期发展重点
提出“分阶段适应性方法(EPAA)”,增强欧洲对中程导弹的防护能力:
EPAA第II阶段:罗马尼亚德韦塞卢(陆基宙斯盾)。
EPAA第III阶段:波兰雷兹科沃(陆基宙斯盾)。
更注重全球协同与作战司令部联动,强调快速部署与作战弹性。
大力投资于:
多目标拦截器(MOKV)
长程歧视雷达(LRDR)
分布式C2网络,提高整体作战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