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急忙转身查看,谁知妻子竟消失不见了,而一根长得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直挺挺的立在那里。 想象一下,1973年秋天的一个凌晨,宁夏固原县的山路上,薄雾还未散尽,一对年轻夫妻挑着担子赶往集市。丈夫在前,妻子在后,脚步匆匆却带着生活的韧劲。突然,一声尖叫撕裂了寂静,丈夫回头一看,妻子竟凭空消失,只剩下一根形似松塔的圆柱形物件,直挺挺立在原地。 那年头,宁夏固原县还是个偏僻地儿,山高路远,日子过得紧巴巴。李根生和张秀兰是村里一对普通夫妻,年纪不大,孩子才五岁,靠种地和卖点枸杞过活。每年秋天,枸杞熟了,他们就挑着晒干的货去县城集市换钱,买点油盐酱醋,日子虽苦,也算有盼头。那天凌晨,天还没亮透,夫妻俩就摸黑出了门。李根生挑着两筐枸杞,走在前头,张秀兰背着布袋跟在后头,里头装着几个杂粮饼子当干粮。山路不好走,石头多,湿气重,风一吹冷得刺骨,可他们早习惯了这种奔波。 走到半路,意外来了。张秀兰脚下一滑,整个人掉进个黑洞里。李根生听见动静,赶紧跑回来,借着微弱的光一看,地上多了个洞,边上土都散了。他急得满头汗,用手电照下去,见张秀兰摔在洞底,腿还受了伤。好在洞不深,他找了根野藤扔下去,把张秀兰拉了上来。上来的时候,张秀兰兜里多了个东西,黑乎乎的,圆柱形,像松塔,表面有鳞片一样的纹路。李根生拿在手里掂了掂,觉得沉甸甸的,不像是石头,可也猜不出是啥,就随口说留给儿子玩吧。两人缓了缓劲,继续赶路,可耽误了时间,到集市时好摊位都没了,生意自然不咋地。 回家后,那黑疙瘩被扔给了五岁的儿子李小明,小家伙稀罕得不得了,抱着满村跑。没几天,村里来了个戴眼镜的老头,叫王福田,是县文物站的。他一眼瞧见孩子手里的东西,觉得不简单,就问哪来的。李根生实话实说,是张秀兰掉洞里捡的。王福田一听,怀疑那洞可能是古墓被盗挖留下的,赶紧让李根生收好东西,他回去报信。第二天,他带着考古队又来了,在夫妻俩指引下找到洞口。一番勘探后,确认那是座东汉古墓,洞是盗贼挖的。考古队忙了好几天,挖出不少金银玉器,可专家们都说,张秀兰捡的那“松塔”才是宝贝中的宝贝。 那东西叫东汉松塔形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黑得发亮,保存得跟新的一样。专家说,这墨是用松烟做的,汉代人琢磨出的工艺,方便研磨,代表了那时候的技术水平。算起来,距今快2000年了,还能这么光溜溜的,实在是稀罕货。听完这些,李根生和张秀兰都愣了,张秀兰还打趣说这一跤摔得值。李根生也乐得合不拢嘴,直说没想到这破玩意儿这么大来头。王福田很严肃地说,这东西得送博物馆,让后人看看老祖宗的手艺。夫妻俩没啥意见,痛快答应了。 文物部门也没亏待他们,给了一面锦旗,还奖励了50块钱。那是70年代,50块能买几十斤猪肉,够一家人吃好久。夫妻俩拿到钱,高兴得不得了,日子也宽裕了点。这枚松塔墨后来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了展柜里的明星,展示着古代匠人的智慧。李根生和张秀兰的事也在村里传开了,乡亲们都觉得脸上有光,顺带着对文物保护也上了心。他们还是过着平常日子,可那份自豪和希望,却因为这意外的发现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