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来中国买导弹,中方代表试探性伸出一根手指,意思是“一千万美元”,还没等说出口,沙特谈判生怕中国反悔,大喊:1亿美元一枚,共买35枚。 1987年,中东上空战云密布,伊朗和伊拉克的战火烧了整整八年,沙特阿拉伯这个石油大国却睡不好觉。周边国家导弹乱飞,沙特王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迫切需要一招“定海神针”震慑四方。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刚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兜里外汇稀缺,正眼巴巴等着大生意上门。就在这紧要关头,沙特派人悄悄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一场关于导弹的交易就此拉开帷幕。而这场谈判,竟因一根手指,掀起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沙特阿拉伯虽坐拥石油财富,但在军事上却是个“矮个子”。1980年代,中东乱成一锅粥,伊朗和伊拉克打得不可开交,导弹满天飞,连化学武器都上了战场。沙特夹在中间,深知自己那点家底挡不住风浪。王室咬牙决定,要买中程导弹,射程得超过3000公里,能打到敌人家门口才算数。可放眼全球,能造这玩意儿的国家不多,美国和苏联是首选,但美国只肯卖射程1000公里的“短腿货”,还开出天价;苏联压根不搭理沙特。 就在这时候,中国的东风导弹横空出世。1984年国庆阅兵,东风-3A亮相,射程4000公里,威力惊人。这消息传到沙特耳朵里,简直像沙漠里捡到水源。中国导弹不光性能强,价格还接地气,沙特立马动了心。中国这边呢?改革开放刚起步,外汇储备才20亿美元,急需大单子救急。沙特上门,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双方一拍即合。 1987年,沙特防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带队,秘密飞到北京。这位亲王不是一般人,沙特王室核心成员,管国防几十年,眼光毒得很。他知道,这趟来中国不光是为买导弹,还得平衡中东局势。中国这边也明白,沙特这单子要是成了,35亿美元到手,国家建设能往前迈一大步。于是,谈判在京郊一处军事基地紧锣密鼓地展开。 谈判桌上,双方都憋着劲。中方掐准沙特急需导弹的心思,想先探探底。代表慢悠悠伸出一根手指,心里盘算着报1000万美元一枚。这价格不算低,但比美国便宜多了。可还没等他开口,沙特那边急了,苏尔坦亲王抢着喊:“1亿美元一枚,35枚全要!”中方代表手一抖,愣了半秒,心想这买卖也太痛快了吧。沙特生怕中国反悔,赶紧签字画押,中方也乐得顺水推舟,一场“误会”就这么敲定了。 这笔交易,沙特爽快掏出35亿美元,中国喜提外汇“大礼包”。1988年,35枚东风-3导弹运到沙特,扎进沙漠里的基地。从此,沙特腰杆硬了,周边国家不敢轻易挑衅。中国这边呢,外汇到账,经济建设多了底气。更重要的是,这单子拉开了中沙合作的序幕。1990年,两国正式建交,中国企业开始在中东铺路搭桥,沙特也成了中国军火的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