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12年,蒋英在北京去世,葬礼上,她的遗体被鲜红的党旗覆盖,这一细节引发了不少

2012年,蒋英在北京去世,葬礼上,她的遗体被鲜红的党旗覆盖,这一细节引发了不少议论,一些人认为,蒋英之所以能享受这样的高规格待遇,与她的丈夫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着密切关系。   2012年2月,北京的冬日里,一场葬礼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低调举行。逝者名叫蒋英,一位声名远扬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先驱人物。可就在这肃穆的时刻,一个细节却让人们议论纷纷——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有人说,这是对她一生的肯定;也有人嘀咕,这怕是跟她那位大名鼎鼎的丈夫钱学森脱不了干系。       蒋英,191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海宁,出身书香门第。她爹蒋百里,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军事理论家,写过不少抗战策略;她娘佐藤屋登,原是日本护士,婚后改名蒋佐梅。这样的家庭,让蒋英从小就带着点中西融合的气质。她小时候就爱哼歌,嗓子好得不得了,爹妈一看这闺女有天赋,就鼓励她往音乐上走,别浪费了好嗓子。     1936年,17岁的蒋英跟着父亲去欧洲考察,跑了意大利、奥地利几个国家,整天泡在歌剧院和音乐厅里,眼界大开。第二年,她考进柏林艺术大学,跟着赫尔曼·魏森伯恩学声乐,练得一嗓子德国艺术歌曲,清亮又宽广。1941年毕业后,她在柏林国家歌剧院登台好几回,观众叫好,唱片公司还找她签约。可惜好景不长,战火一起来,她只能离开德国,去瑞士避乱。     在瑞士,蒋英进了卢塞恩音乐学院,拜师伊洛娜·杜里戈和艾米·克鲁格,专攻歌剧和艺术歌曲。1943年,她参加卢塞恩国际音乐节的女高音比赛,唱了一首舒伯特的《鳟鱼》,嗓音灵动又饱含感情,直接拿下第一名,成为东亚第一个在这比赛里拔头筹的人。1944年,她从音乐学院毕业,带着满身的荣誉回了国。     1946年,蒋英回到上海。1947年5月31日,她在兰心大戏院办了回国后的首场演出,唱了舒曼和莫扎特的经典曲目,台下掌声炸了,报纸上都夸她是“东方夜莺”。演出后,她跟钱学森重逢。这俩人算得上青梅竹马,蒋英三岁时还被过继到钱家,改名叫钱学英。1947年,他们在上海结了婚,没多久就去了美国,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搞火箭研究。1955年,美国那边卡着不放人,他们硬是顶住压力回了国,要为新中国出力。       2012年2月5日,蒋英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去世,享年92岁。她走得平静,可葬礼上的党旗却让这平静起了波澜。那天,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她的遗体被鲜红的党旗盖着,这在党内是个大荣誉。蒋英1980年入党,一辈子在音乐教育上耕耘,还默默支持钱学森的科研事业,这份奉献党和国家都看在眼里。党旗一盖,既是对她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她一生的褒扬。     可这事传出去,网上却炸开了锅。有人觉得,蒋英能有这待遇,八成是因为钱学森——毕竟他可是“两弹一星”的功臣,名头响得不得了,蒋英沾光也正常。但也有人不服,说蒋英靠自己也够硬气:1943年在卢塞恩拿冠军,那是中国音乐史上头一回;回国后教学生、搞教育,培养了一堆人才;还有跟钱学森一起回国的决心,那份爱国心谁能说不值一提?两种说法吵得热闹,可蒋英的贡献,谁也抹不掉。     1955年回国后,蒋英没再站到舞台上,而是转身去了讲台。1959年,她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当教授,后来还当过歌剧系副主任,一直干到1989年退休。她教课特别认真,把欧洲的声乐技巧带到中国,让学生们学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她不光教技术,还教做人。有回,她发现一个学生家里穷得交不起学费,就悄悄掏钱帮衬,还课后手把手教英语发音。她带出来的学生,像傅海静、朱爱兰、姜勇这些,都在国际舞台上闯出了名堂。     蒋英不光教得好,学问也深。她开了“欧洲古典艺术歌曲史”的讲座,写过《欧洲声乐技术及其发展》和《德国艺术歌曲》这些论文,还翻译了《歌唱声学》,编了好几本教材,像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集,还有三卷《著名女高音咏叹调》。这些东西,成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宝贝,现在还在用。她用自己的本事,把中国声乐的底子打得更扎实。     蒋英这人,没啥架子。她从不收学生送的礼,觉得教育得干干净净。逢年过节,她还常把学生叫到家里吃饭,自己掏腰包,也不让人还礼。学生们都敬她爱她,她这份心也换来了政府的特殊津贴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她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光是钱学森的妻子,更是个有担当的教育家。     蒋英跟钱学森的婚姻,六十多年没啥磕绊,俩人互相撑着走过来的。晚年,钱学森病了,蒋英一直守着,照顾得无微不至。2012年2月5日,她走了,留下的不光是音乐上的财富,还有一份让人敬佩的品格。她的葬礼上,党旗盖着遗体,学生们送别时眼泪止不住。她的事迹,像一首歌,唱进了很多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