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5年后,英国又回归了欧洲。 英国脱欧这出戏,现在演成了 “离家出走的熊孩子又回来蹭饭”。2025 年 5 月 19 日,脱欧整整五年后,英国和欧盟签了个 “重置协议”,国防、贸易、渔业啥的都重新绑一块儿,亲密程度直逼脱欧前。用网友的话说:“脱欧像离婚,现在搞起了复婚试住,还美其名曰‘战略伙伴’。” 为啥突然改主意了?说白了,英国是被现实扇了耳光。俄乌战争一打,美国一门心思往亚太钻,法德这俩欧盟 “带头大哥” 又各有各的麻烦 —— 法国国内罢工抗议不断,德国被美国催着加军费催得脑壳疼,欧盟急需找个 “得力帮手” 撑场子。英国呢,脱欧后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对欧盟出口暴跌 21%,伦敦金融城的国际资本哗哗流向法兰克福,连北爱尔兰的香肠都因为海关新规卖不出去。眼瞅着欧洲大陆的蛋糕越分越小,英国终于放下 “全球英国” 的架子,搞起 “变相重返”,想当欧洲的 “影子话事人”—— 既不用再交欧盟的 “份子钱”,又能掺和大事刷存在感。 协议里的干货不少,全是 “既要又要” 的聪明招。比如防务合作,英国挤进了欧盟 1500 亿欧元的国防联合采购圈,以后能跟着一块儿买武器、搞研发,像给乌克兰送的反坦克导弹,英国军工企业也能分杯羹。但欧盟也留了一手,要求英国武器零部件至少 65% 从欧盟采购,相当于 “进群先守群规”。贸易这块儿更实在,欧盟取消了英国肉类出口的繁琐检疫,以后英国的汉堡、香肠能直接摆上欧洲超市的货架,每年多赚 9 亿英镑;钢铁出口也拿到 “免税金牌”,每年省下 2500 万英镑关税。不过英国也得让步,允许欧盟渔船在自家海域捕鱼到 2038 年,算是拿渔业换市场。最讨巧的是 “青年流动计划”,欧盟的年轻人能来英国打工,英国学生也能申请欧盟的留学基金,相当于派一堆 “民间大使” 互相刷好感,慢慢把脱欧时伤的感情补回来。 回头看脱欧这五年,英国简直把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演明白了。2016 年公投时,老百姓想着 “省点会费、挡住移民、自己说了算”,结果 2020 年刚脱欧,GDP 直接缩水 4%,汽车产业少了 40% 的欧盟订单,连泰晤士河上的货船都因为海关文件堆成了 “肠梗阻”。更尴尬的是,美国根本没把 “全球英国” 当回事,贸易协定谈了三年没下文,反倒跟着欧盟一起给英国商品加关税。这时候英国才懂:在欧洲大陆当 “孤狼”,不如当 “带头二哥”,至少能分口热饭。 现在这 “选择性重返”,本质是英国对当年 “脑热决定” 的务实修正。既想保住 “主权独立” 的面子 —— 不用再听欧盟的移民政策、法院判决,又要揣着 “经济利益” 的里子 —— 拉着欧盟一起搞防务赚钱、贸易回血。但欧盟也不傻,知道英国 “重返” 是权宜之计,所以每一项合作都卡着条件,防止英国 “吃干抹净就跑”。未来这事儿能走多远,关键看英国能不能放下 “日不落” 的傲娇:要是既能接受欧盟的规则约束,又能在法德之间找准定位,说不定真能当个 “有实权的编外成员”;但要是哪天又犯 “离岸平衡” 的老毛病,估计欧盟还得把大门关上。 说白了,这场 “离而复返” 的戏码,就是国际政治里的 “现实至上”:没有永远的恩怨,只有永远的算盘。英国用五年时间明白,脱欧不是 “单飞称王”,而是 “在圈子里找位置”;欧盟也清楚,多个帮手总比多个对手强。至于这场 “复婚试验” 能撑多久,那就看双方是真能 “破镜重圆”,还是继续 “同床异梦”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