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华国锋最后一次去毛主席纪念堂,临走时高喊一句话,在场的人都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12月26日,北京的清晨寒气逼人,华国锋坐在轮椅上,身上裹着厚重的棉衣,目光望向窗外。 他已经86岁,身体虚弱,家人和医生都劝他不要出门,可他坚持要去毛主席纪念堂,这是他每年都会去的地方,但他自己清楚,这一次,可能是最后一次。 工作人员推着轮椅缓缓穿过北京街头,街边的槐树枯黄,老胡同安静沉默,熟悉的景象不断映入眼帘。 他的目光时而停留在旧建筑上,时而望向天空,像是在寻找记忆中的片段,三十一年来,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会准时来到毛主席纪念堂,不论寒暑,从未间断。 纪念堂的大厅一如既往地肃穆安静,轮椅缓缓驶入,厅内响起轻微的轮声,华国锋静静地看着毛主席的遗容,眼中泛起泪光。 他抬起手,整理好衣襟,深深鞠了三躬,这一套动作,他已重复无数次,每一次都一丝不苟,工作人员站在他身旁,不发一语,只是陪着他站在这庄严的场所。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结束时,华国锋突然停下了轮椅,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积攒了全身的力气,然后挺直身体,从轮椅上缓慢站起。 他的动作吃力,双腿颤抖,扶着扶手站稳后,声音嘶哑但坚定,高声喊道:“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再鞠躬,三鞠躬!” 这十四个字,回荡在整个大厅,那一刻,原本低头默哀的访客纷纷抬起头,目光聚集在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身上,空气变得沉重,许多人眼角泛红,有人悄悄擦掉泪水。 这一幕不是即兴而为,而是他心中筹划已久的告别,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这一次的纪念,不仅是向故人致敬,也是给自己三十一年坚持的一个交代。 自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来,华国锋年年亲至,从未改期,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从未放弃过这份敬意,他从不在公众场合谈起这些事,但纪念日从未缺席。 华国锋与毛主席相识于1950年代,当时他是湖南基层干部,在农业合作化推进中做出了成绩,毛主席曾称他为“老实人”,这句话他一生铭记。 他曾是国家的领导者,在历史关键时刻承担重任,后来主动退出中央领导岗位,选择过平凡生活,即便退下,他仍以毛主席的教诲为准绳,严于律己,从不张扬。 晚年的他与夫人住在北京市西城区一座小院里,生活简朴,院中种着几株葡萄藤,是他亲手栽下。 他每天读书写字,书房中挂着一幅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这是他最珍视的字画,每当夕阳照进屋内,他常常默默站在那幅字前,久久不动。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也未做临终交代,只是静静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他贴身衣袋里夹着一张泛黄纸条,上面是1955年他第一次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的要点,纸张边角磨损严重,字迹仍旧清晰。 这一生,他从青年走到老年,从县委书记到国家领导人,再回归平凡,他没有留下什么宏大的叙述,也不常提及自己的功绩。 他用三十一年的坚持、一声颤抖的高呼、一个深深的鞠躬,把对信仰的忠诚和对导师的敬意刻在了岁月里。 很多年后,那天的画面依然在人们心中清晰,一个老人,在寒冷冬日的纪念堂中,用尽全力鞠了一躬,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那份坚定与纯粹,早已深深留在人们心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网——华国锋深居简出 每年两次瞻仰毛主席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