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91年,河北一村民上山砍柴,又累又热,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不料这一坐,他竟感

1991年,河北一村民上山砍柴,又累又热,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不料这一坐,他竟感到屁股下面有阵阵凉意。 他低头一看,立马惊的跳了起来。1991年夏天,河北农村发生件新鲜事。那天早上太阳刚冒头,赵家沟的赵老汉扛着柴刀往村后山走。 连着下了三天雨,山道上积着水洼,老赵的布鞋底早被泥巴糊得看不出颜色。他惦记着前些天在松树林里设的捕兽夹,盘算着要是能逮着野兔,晚上就能给老伴炖锅肉汤。 老赵走到半山腰的野柿子林,裤腿已经被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他弯腰检查第三个捕兽夹时,发现旁边有块黑石头格外平整。 这石头约莫八仙桌大小,表面泛着水光,像被人拿油擦过似的。老赵把柴刀往地上一搁,顺势坐在石头上歇脚。 刚坐下没半袋烟工夫,老赵突然觉得裤裆发凉。 他伸手往石头上摸,指头沾着层黑灰。老赵心里犯嘀咕,起身绕着石头转了两圈,发现这石头边角参差不齐,倒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 更怪的是,石头表面用指甲一刮就掉黑渣,凑近闻还有股子墨香味。 消息传到乡里文化站时,站长正喝着大茶缸里的高沫。 听说山上有会掉黑渣的怪石头,他撂下茶缸就往赵家沟赶。等爬到半山腰,太阳已经偏西。 文化站长蹲在石头跟前,拿钢笔帽刮下些碎末,对着日头细看——这些碎末在阳光下泛着青紫光晕,分明是上好的制砚石料。 三天后省里来了个勘查队,领头的是个戴圆框眼镜的老学究。他们在石头周围拉出五十米见方的警戒线,从县运输公司借来三台起重机。 村里二十来个壮劳力帮着刨土,挖了整七天,愣是从山肚子里掏出块十米长、三米宽的巨砚原石。据后来《燕赵晚报》报道,这砚石足有两辆解放卡车摞起来那么重。 县雕刻厂的王师傅带着徒弟们忙活大半年,把原石雕成"九龙戏珠"的样式。完工那天,省电视台来拍新闻片,镜头里九条石龙盘在砚池四周,龙须上还沾着没扫净的石粉。 这物件后来在广交会上露过脸,香港来的古董商出价能买下半个县城,最后被南方某市的博物馆收去当镇馆之宝。 赵家沟的乡亲们可没少往山上跑,老赵头领着村里人把野柿子林翻了个底朝天,连石头缝里的蚂蚁窝都掏过,再没找着第二块砚石。 倒是村口小卖部的二婶子脑瓜活络,把自家腌的咸菜疙瘩说成是"砚台山特产",卖给外地来的看热闹的,半年多赚出三台缝纫机的钱。 这事过去五六年,省地质局的调查报告才传到县里。原来赵家沟后山属太行山脉余脉,地底下埋着条古河道,千万年前的水流把制砚石材冲积成矿脉。 那块巨砚石正好卡在矿脉的断裂带上,经年累月的地壳运动,硬是把它顶出了地面。可惜矿脉深处在三百米岩层以下,凭当时的开采技术根本挖不着。 如今再去赵家沟,还能看见半山腰那个大土坑。坑边上立着县里立的石碑,碑文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现地"。 老赵头早些年走了,他儿子在坑边搭了个凉棚,卖五块钱一碗的刀削面。 常有过路的游客端着面碗问:"当年那石头真有两层楼高?"老赵儿子拿筷子往凉棚柱子上一指:"您瞅这柱子,就是从坑里挖出来的碎石头打的根基。" 信息来源:世界第一大砚台“中华腾龙砚”现身青岛——招商周刊

评论列表

用户70xxx90
用户70xxx90 1
2025-05-21 21:52
最多值一面锦旗和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