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对着魏征厉声责问说:“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太子的兄弟关系?说不出就杀了你!”魏征一听,脸色不改淡定地回答说:“要是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李渊带着人马在太原起兵造反的时候,他几个儿子都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了。 二儿子李世民尤其能干,跟着父亲打天下时立下不少功劳,等到唐朝正式建立,李世民更是带着军队南征北战,把各地造反的、闹事的都收拾得服服帖帖。 这么一来二去,秦王李世民的声望在朝廷里是越来越响,老百姓提起这位王爷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太子李建成坐在东宫里头,心里头跟打翻了醋坛子似的,原本该他这个当大哥的最风光,现在倒好,满朝文武说起能耐来都往秦王身上瞟。 这时候东宫来了个叫魏征的谋士,这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肚子里装着万卷书。 魏征看事情看得明白,知道太子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吃亏,就三天两头给李建成出主意:"秦王现在势力坐大,得赶紧把他调出长安城,最好派到边疆去打仗。等他在朝中没了根基,咱们再慢慢收拾。" 李建成这人到底念着兄弟情分,嘴上答应得好好的,真要动手时又下不去狠手。 就这么拖拖拉拉的,眼瞅着李世民在长安城里把文武百官都笼络得差不多了。 等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天,长安城出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玄武门城楼下头,李世民带着亲兵把太子和齐王李元吉给围了,弓弦响处,亲兄弟的血染红了宫门前的石板地。 两个月后老皇帝李渊退了位,李世民当上了新皇帝,年号改成了贞观。 要说这魏征也是命大,新皇帝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他当年给太子出过馊主意。 有天早朝散后,李世民单独把魏征叫到跟前,拍着桌子问他:"听说就是你撺掇我大哥害我?" 要换个人早吓得尿裤子了,魏征倒好,腰板挺得笔直:"我要真是挑事的,太子早听我的把您弄出长安了,哪还能有玄武门这档子事?" 这话说得李世民心里头直打鼓,仔细打量眼前这个瘦巴巴的读书人,到底是当皇帝的料,眼珠子一转就看出魏征是个人才。 第二天圣旨下来,魏征非但没掉脑袋,反而当上了谏议大夫,这职位专门给皇帝提意见,搁别人身上是苦差事,魏征干起来倒是如鱼得水。 往后的日子里,魏征给李世民提了两百多条建议,有回皇帝想在洛阳修新宫殿,魏征直接说:"您这是要学隋炀帝劳民伤财?" 气得李世民当场摔了茶杯。可到了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还是把工程停了。 还有次皇帝得了个好鹞子,正玩得高兴呢,老远瞅见魏征走过来,吓得把鸟塞进怀里不敢吱声,硬是憋到魏征走远,鹞子都给闷死了。 要说这君臣俩的关系,倒像是铁匠铺里打铁,一个敢捶,一个能挨,魏征说话直来直去,有次把皇帝气得回后宫直嚷嚷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听说了,反倒穿上朝服来道贺:"魏征敢这么说话,正说明皇上是明君啊!"这话说得李世民转怒为喜,后来还专门赏了魏征五百匹绢。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得起不来床,李世民带着太医往他家里跑,看着老臣子瘦得脱了相,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魏征硬撑着要起来行礼,皇帝赶紧按住他:"咱俩就别讲这些虚礼了。"临走前还许了门亲事,要把新城公主嫁给魏家当儿媳妇。 可惜魏征没等到这天,正月十七那天就咽了气,李世民罢朝五日,亲自给魏征写了碑文,后来还对着大臣们念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了,我这面镜子也碎了。" 魏征死后进了凌烟阁功臣榜,排第四位,要说这排名,前头三位都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武将,就他一个文官挤在前排,可见在皇帝心里分量多重。 后来太子李承乾闹出谋反的事,李世民想起魏征要是还在,哪能出这种乱子,又派人把魏征的墓碑给重新立起来,之前因为牵扯进太子的事给推倒了。 这一推一立之间,倒把贞观年间那点君臣相得的故事给说尽了。 信息来源:《全唐文·第08部·卷七百四十一》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