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5岁的李仙洲饭量极大,一次能吃7个二两重馒头,五六个窝窝头,在功德林中有三得,吃得拉得睡得,这日又对沈醉讲“我是有名的大肚皮”,沈醉不甘示弱的回到“我的分量也不小。”而后两人便开始比饭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仙洲) 俩前国民党中将像孩童般较上了劲,管教们在一旁直摇头 —— 谁能想到,这个在功德林以 "吃得、拉得、睡得" 闻名的 "三得将军",曾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猛将,更经历了从阶下囚到政协委员的传奇逆袭? 1894 年,李仙洲出生在山东省长清县大马头村(今属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的一个中农家庭。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乡村时常遭受军阀的肆意欺压,百姓苦不堪言。青少年时期的李仙洲,心中早早埋下了改变这一现状的种子。他在济南武术传习所刻苦学习,后担任乡村小学教员,但心中的壮志从未被磨灭。 1924 年,对于 30 岁的李仙洲而言,是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他听闻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开办黄埔军校,旨在培养革命军官,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怀着对旧秩序的不满和对新希望的憧憬,李仙洲瞒着家人毅然南下。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他成功考取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在人才济济的黄埔一期中,因年龄较大,李仙洲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 “李大哥”。这段黄埔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李仙洲作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师长,率部奔赴华北抗日战场,自此踏上了长达数年的抗日征程。他先后参与了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豫中会战等多达 12 次大规模会战。 在忻口会战中,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李仙洲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指挥部队顽强抵抗。尽管战争异常残酷,伤亡惨重,但他始终坚守阵地,毫不退缩,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抗日决心,为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立下赫赫战功。 1939 年,已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集团总司令的李仙洲率军驻扎安徽阜阳。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群流离失所的山东流亡青年。看着这些本该在学堂读书的孩子,因战争而漂泊在外,李仙洲心中满是怜悯。他深知,这些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能让他们在战火中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他积极奔走,争取当地乡绅的支持。在克服重重困难后,1942 年,专门收容山东流亡青年的 “私立成城中学” 正式创办。学校成立后,声名远扬,众多山东青年慕名而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后改制为国立第二十二中学。在李仙洲担任校长的七年间,学校先后培养了 7000 名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然而,命运的轨迹并未一直朝着辉煌的方向前行。在解放战争时期,李仙洲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在著名的莱芜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陷入解放军的重重包围。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国民党军队内部矛盾重重,指挥混乱。 尽管李仙洲竭尽全力指挥作战,但最终还是兵败被俘。这一战役的失败,使他成为了电影《南征北战》中 “李军长” 的原型,这一形象也让更多人知晓了他的名字。但李仙洲的人生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场战败,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铭记。 新中国成立后,李仙洲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他担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后成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国家的建设建言献策。 1974 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李仙洲,这次会面对于李仙洲而言意义非凡。曾经在战场上历经风雨的他,感受到了来自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尊重,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 1988 年 10 月 22 日,李仙洲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 94 岁。他的一生,是充满奋斗与波折的一生。从黄埔军校的热血青年,到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再到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最后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余热,李仙洲的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他的故事,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军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教书育人的学堂,李仙洲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丰碑之上,供后人敬仰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