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水财经社乌海
2025年4月27日,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ST云创,代码:835305)一纸公告掀开资本市场“黑天鹅”序幕: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暴跌超过50%,在停牌一天后,5月6日复牌即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云创数据在2021年8月挂牌,是北交所首批81挂牌企业之一,在2024年公司被冠以“东数西算”概念而被爆炒,股价半年就翻了五倍,然而如今又沦落为北交所首批两家“披星戴帽”公司之一,如果公司的重大财务造假被查实,可能会成为北交所首尝退市的公司。
一、半年翻6倍的超牛股
人生的大起大落固然刺激,但上市公司从巅峰跌落到谷底也可能是一夜之间。
回溯至2021年8月26日,云创数据以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身份挂牌上市,发行价20元/股,首日涨幅超过200%。
彼时,公司头顶“大数据存储与智能处理”的科技光环,业务覆盖政府数据平台、企业私有云等领域,叠加“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东风,股价从2024年9月底的9元左右猛烈启动,到今年2月17日最高飙到54.6元/股(前复权),足足翻了六倍多,成为当时A股第一大牛股!
就凭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就能翻6倍,太吓人了。但是云创数据不仅业绩不能支撑股价,就连公司自身公司治理和内控都存在巨大问题,这就是一家问题公司。
事实上,云创数据的基本面不能说是一笔雕凿,只能说是一塌糊涂!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上市次年即现业绩“变脸”:2022年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1482万元;2023年亏损扩大至6012万元;2024年更是一泻千里,归母净利润亏损达1.74亿元,同比增亏16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营收规模从2021年的4.77亿元一路缩水至2024年的0.5亿元,三年间缩水近90%。这家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问题。
股价表现更是触目惊心。自2025年2月高点54.6元/股至5月6日复牌后已经跌到12元左右,短短三个月跌幅超76%,投资者损失惨重。
二、财务调节临时抱佛脚
云创数据的“雷”并非突如其来。2024年4月,北交所即对其年报发出问询函,直指三大核心问题:
首先是应收账款“黑洞”。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对控股股东往来款高达5.35亿元,但审计机构无法确认该款项的真实性、可回收性及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更蹊跷的是,公司2024年大幅上调1年以内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至6%,同时下调3年以上账龄坏账计提比例,导致信用减值损失激增8000万元。
这一“高抛低吸”的操作,被质疑为调节利润的财务手段。但是这个时候才去调解,已经晚了,公司也太看不起监管部门的智商了。
其次是存货“乾坤大挪移”。2023年,公司将价值2100万元的电子设备从存货转为固定资产,另将1500万元软件采购转为无形资产,占相关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36%和49%。监管质疑此举是否具有经济性及符合行业惯例,公司虽辩称“同行业存在类似操作”,但未能提供充分证据。
第三是业绩快报“大变脸”。2024年4月29日,公司发布业绩快报修正公告,将营业收入从2.62亿元调减至0.5亿元,净利润从-1.09亿元调减至-1.74亿元,调减金额高达2.12亿元和0.65亿元。如此大幅修正,暴露公司财务核算的严重失真,这中间存在多少猫腻一眼就能看出来了。
虽然上会会计师事务所对2024年年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但是这个审计报告显然是事后的诸葛亮,公司的财务问题肯定不是从2024年才开始的。
深水财经社还注意到,云创数据自上市以来高管人员变动频繁,特别是从2017年到2024年就换了7个财务总监,几乎是一年换一个,这是明显不正常的。
在今年5月7日,也就是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不久,公司总经理陈志华宣布辞职,陈氏此前一直在通讯电信领域任职,其2024年9月才加盟云创数据,但是才大半年就挂冠而去。
三、通鼎互联虽然踩雷但已赢麻
云创数据位居江苏南京市秦淮区,成立于2011年,公司控股股东兼实控人是张真,直接持有公司45.81%的股份,另外其股东表还显示,苏州的一家上市公司通鼎互联(002491)还持有10.58%的股份,位列第二大股东。
资料显示,通鼎互联于2015年6月宣布以6000万元投资云创数据20%股权,至公司上市当年末,通鼎持有1815.74万股,在2023年二季度,后者曾经减持了约415万股,套现9443.95万元,仅这一笔就收回了初始投资,并赚了3000万元。目前通鼎互联还持有1400.74万股,按照最新收盘价折合市值1.82亿,虽然这家公司一塌糊涂,但是通鼎互联这一票投资绝对的赢麻了。
四、云创数据到底是做什么的?
资料显示,云创数据其核心业务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大数据智能处理,二是大数据存储。
大数据智能处理业务公司宣称提供“政府数据平台、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但实际技术含量堪忧。以某省级政务云项目为例,其方案仅涉及基础数据存储与简单分析,而华为、阿里云等巨头已推出“云边端”一体化智能平台,支持实时AI推理与跨域数据协同。
尽管公司每年研发投入3700多万元,但核心产品仍停留在传统存储设备领域,与AI算力、智能终端等主流方向严重脱节。新推出的“云创智能云平台”因技术落后,收入占比极低。
第二个业务大数据存储实际上已经是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厮杀”。公司主打“分布式存储系统”,但该领域已成巨头必争之地:华为OceanStor、阿里云盘古等产品在性能、成本、生态上全面碾压。更致命的是,云创数据的存储方案缺乏差异化优势,客户多为中小型政企单位,议价能力弱,导致应收账款周期长达1800多天,即便是到账之前的2023年也达到550多天,坏账风险高企。
此外,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315天激增至2024年的1264天,显示产品滞销严重。审计机构指出,公司部分存货已出现技术性贬值,但减值计提不足,存在“滞销存货转入固定资产”的财务操作,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质量恶化。
北交所强调“包容性”,但绝非“无底线”。云创数据上市后业绩“变脸”,涉嫌重大财务造假,暴露出保荐机构中信建投证券的尽职调查失职。
根据《证券法》及司法解释,在2025年4月27日之前买入云创数据股票,且在4月27日收盘时仍持有的投资者,可提出索赔。投资者需准备证券账户查询确认单、股票交易对账单等材料,通过风险代理模式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