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投资于人”赋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我们要深刻领悟党中央的战略考量,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率,持续通过提升全民素质、改善民生福祉、激发创新活力等活动“投资于人”,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激活内需与创新潜能,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更好保障人的尊严,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有利于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底色和发展优势,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持久注入新动能。

“投资于人”扩大就业规模,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促进就业,归根结底是让需要找工作的人与需要找人的工作匹配起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就业竞争激烈;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传统岗位减少,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短缺。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专业招生规模显著扩大。职业教育领域推行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高质量的就业,植根于高质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服务等领域崛起,催生出数据分析师、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职业,正成为就业市场的新增长点。据预测,到2025年和2035年,我国数字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将分别达到3.23亿人和4.15亿人。同时,为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在北京、上海、四川等7省市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通过明确平台企业与劳动者权利义务关系,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提供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保障,探索适应新业态特点的社会保障模式。

养老服务等领域正成为就业扩容的重要阵地。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涵盖养老护理、康复医疗、老年文化娱乐等多个细分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各省市纷纷推出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等年轻劳动力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给予一次性入职奖励、住房和生活补贴、职业晋升机会以及创业资助,既缓解其他行业的就业竞争压力,优化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布结构;又为养老服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行业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实现了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加强社会认同感等一系列措施,养老服务正从“不得已的选择”转变为“有前景的职业”。

“投资于人”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居民收入水平和负担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和幸福感。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是促进居民增收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正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效益、物价变动等因素联动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劳动者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此外,技能人才薪酬制度改革也取得重要突破。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为更好体现技能价值,各地积极探索“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与技能等级相衔接的薪酬体系,激发了劳动者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轻居民负担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202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将进一步减轻居民生活负担。我国正在加快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稳步推进,已经有6000多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这“三大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既提高了养老保障水平,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增收渠道。在医疗保障方面,持续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同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扩大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显著减轻。

税收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持续发力。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不断深化,2023年起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统一提高,进一步减轻了家庭养育负担。同时,我国正在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适当扩大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有效发挥了税收“提低、扩中、调高”的功能,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投资于人”加强消费激励,激发市场活力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民生改善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是扩大消费的基础。居民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意愿。“投资于人”通过促进就业和增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消费奠定物质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1%。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有所减弱,消费信心逐步提升,消费潜力得到释放。

消费供给创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层级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需求升级,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全面恢复,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表现亮眼。在商品消费领域,绿色、智能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反映出消费结构正在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转变。从供给端看,消费升级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种、品牌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医疗、在线教育、数字文化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消费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正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通过技术赋能、业态融合、体验优化等方式重构消费生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消费体验。

政策支持对消费激励作用显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完善支持政策八方面部署三十项重点任务,推动消费市场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一方面,直接降低居民购买新消费品的成本,刺激居民消费欲望,特别是对于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领域,有效激活存量市场,促进消费更新换代;另一方面,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生产与销售,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收入增长空间,形成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出台一系列消费补贴政策,在推动居民消费升级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对绿色、智能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通过财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引导消费与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与结构优化。

“投资于人”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工具性价值,将人的发展既作为手段更作为目的,形成了“人力资本提升——收入增长——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的良性循环,开创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新范式,让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在人口结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优化、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投资于人”的综合效应将更加凸显,助力赋能我国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作者: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傅朕,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