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杀杨宇霆、常荫槐时,他们还跟着整整一个武装警卫连,全部由心腹组成,这无疑是杀杨常二人的最大障碍,那么张学良是怎么解决的?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对于当时的沈阳城里百姓来说,张学良帅府里那天其实和往常没什么不同,只是出入比平日要严,门口总有军士来回巡逻。可在军政高层内部,这一天早就埋下了风雨欲来的征兆。 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两位东北军里的风云人物,素来谨慎。他们身边有一整建制的警卫连,平时行走坐卧都离不开。 警卫连不是普通士兵,个个经过挑选,换句话说,真正只听杨、常二人的命令。 凡是大事小事,警卫队都会抢在前头,哪怕进出帅府,也是如临大敌。用当时一位老兵的话说:“咱跟着杨督办出来,都是拴着脑袋的事。” 1929年1月10日下午,沈阳帅府气氛明显不同。当天杨宇霆和常荫槐联袂进府,带着自己的全副武装警卫连到场。帅府门口站岗的老兵注意到,这批人神色格外警觉。 可这天却偏偏有个不寻常的变化——帅府照规矩,要求所有随从与枪械一律不得进入主院,武器留在外院交由卫士看管。 这规矩以前并不总是严格,毕竟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身份摆在那里,但这一天,张学良提前让卫队长和警务处长高纪毅盯死入口,毫不松懈。 警卫连被直接“请”在外院,不准靠近内宅。身为带队的警卫连长心里其实很不安,见到门口多了许多帅府的侍卫队,问什么也没人答,只说是少帅特令。没有人敢造次,毕竟奉军向来讲究主客有别,谁也不想因违规惹事。 一位当年的老侍卫后来回忆道:“那天就是和平常不一样,兄弟伙觉得冷,不敢挪窝,就原地蹲着烧火,心里却老觉着不踏实。” 与此同时,帅府内部早已安排妥当。张学良把亲信布在各个要道,甚至在帅府门外悄悄调动了本部队伍,以防意外。 杨宇霆和常荫槐被迎进“老虎厅”,贴身随从也被礼貌劝离。就算有人提出异议,也被一句“府里有规矩,今日公务谈完再进”推托过去。 实际上,从他们进帅府起,外面的警卫连已经被实实在在地“隔离”了。没有武器、没有命令,也没有信号传递,警卫连哪怕心里再有不安,也只能在外院原地待命。他们对帅府里的动静一无所知,只能盯着天色一点点变暗。 据史料记载,张学良此举并不突然。早在动手前几天,他就与警务处长、副官队长等密谋妥当。 高纪毅的回忆里提到:行动前特意布置好全部通道的守卫,让外部警卫“只进不出”,并安插了心腹在警卫连队伍附近监督, 确保无论里面发生什么,都不会第一时间被警卫连获知。就这样,杨、常两位掌握实权的主子,实际上已经成了孤岛上的人。 那天帅府气氛越来越紧张。大院里偶有老兵用胳膊碰碰同伴,低声说一句“今晚怕是不对”,但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晚饭时间刚过,杨宇霆和常荫槐再度被叫进老虎厅。张学良见两人态度依旧强硬,口气甚至更冲。常荫槐催着张学良签文件,杨宇霆言语间根本没把这位“少帅”放在眼里。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张学良做出最后决定。他以“要亲自去楼上拿西瓜”为由,离开现场。留给副官谭海和高纪毅等人明暗配合。 一声枪响后,杨宇霆、常荫槐被当场处决。有人回忆,执行前高纪毅还公开宣读命令:“奉长官令,杨宇霆、常荫槐阻挠国家统一,即刻处死。” 老虎厅内外,侍卫如临大敌,屋外的警卫连这时才察觉到异样。但等他们想靠近时,早已被帅府卫队和外围本部队伍层层阻隔,根本无法靠近核心区域。 武器被管控,连长急得团团转,却也只敢原地待命。夜色里,帅府门口多了一层戒备,没人敢问多一句话。 处决完成后,张学良下令遣散警卫连,所有成员收缴武器,各自编入新部队或直接遣散。连夜,帅府通电全东北,宣布杨、常“因图谋不轨、阻挠统一”已被正法。 张学良自己承担全部责任。对外,他亲笔致信杨、常家属,称“为国家计,不能顾私情”,并承诺抚恤和不株连亲属。对内,他将当夜全过程压到极短时间内完成,以绝后患。 警卫连里,不少兵士多年后仍心存疑惑。有人说那晚连枪都没来得及摸一下,就被“清空”了。也有人私下议论:跟着主子多年,没想到最后连身边都靠不住。 张学良杀杨常二人,最大障碍并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如何让对方的武装心腹连“插手”的机会都没有。多年后,历史留下的问题依旧让人感慨。当年帅府门前风雪如常,外面警卫连只能远远看着,心知局势已变,却再无机会改变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