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封锁”失败,美国能直接买到稀土了?澳大利亚稀土生产商莱纳斯宣布,成除中国外唯一能生产重稀土元素产品的厂商,可惜中国早不玩资源卡脖子那套了……
澳大利亚有个稀土生产商叫莱纳斯,最近在马来西亚工厂折腾出了个大新闻,说自己成了除中国外唯一能生产重稀土元素产品的厂商,这消息一出来,西方媒体可兴奋坏了,好像终于找到了摆脱中国稀土依赖的救命稻草。
但咱得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看,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先说莱纳斯,他们确实在马来西亚工厂生产出了氧化镝,还计划下个月生产氧化铽,这听起来挺厉害的,毕竟重稀土在高科技和军工领域特别重要,像F-35战机的激光制导系统、高超音速导弹的推进器都离不开这些东西。
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问题,第一,莱纳斯的产能实在有限,每年只能分离1500吨混合重稀土,而中国一年的重稀土分离量大概在1.5到2万吨,还不算进口和回收的。也就是说,莱纳斯的产能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就算全给美国,也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第二,成本差距太大,中国分离轻稀土的成本大概每公斤4到7美元,莱纳斯却要10到15美元,重稀土的成本只会更高。真要拿到市场上竞争,莱纳斯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
第三,技术稳定性也不行,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能做到小数点后六位的极致纯度,莱纳斯要达到同样水平还得费不少功夫。
再说说中国的稀土政策,现在网上老有人说中国稀土“封锁”失败,美国能直接买到稀土了,这完全是误解,中国早不玩那种简单的资源卡脖子了,而是玩得更高级。
一方面,中国加强了出口管制,特别是对军用稀土,今年4月,中国对7种军用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让美国军工企业尝到了苦头,洛克希德・马丁的F-35生产线差点断供,雷神公司的导弹生产线也陷入半停产状态。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打击走私和推动产业链整合来巩固控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中国查获的稀土走私案中,单批夹带量最高达25吨。
中国还启动了“稀土护照”系统,给每批出口的稀土装上电子身份证,谁买了、用在哪,一查一个准,彻底断了倒卖军用稀土的后路。
此外,中国稀土集团整合了南方中重稀土资源,集中度从67.9%提升至80%以上,进一步巩固了“南重北轻”的产业格局。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不是和沙特合作建稀土产业链吗?这事儿确实有,但效果咋样还不好说。
美国MPMaterials公司和沙特Ma’aden矿业公司签了协议,计划在沙特建从开采到磁体生产的全链条,但沙特的稀土储量只有320万吨,占全球1.5%,而且以轻稀土为主,中重稀土少得可怜。
更关键的是,沙特在稀土冶炼技术上几乎是空白,而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和439项稀土萃取专利。美国想在沙特建产业链,没个十年八年根本搞不定,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还有人说,莱纳斯的突破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稀土垄断被打破了?这得从两方面看,从短期来看,莱纳斯确实给全球稀土市场带来了新选择,特别是在中重稀土领域,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的优势太明显了。
中国不仅储量大、技术强,还在推动稀土回收和循环经济,比如四川省大陆槽稀土矿的回收率已经从不到20%提高到65%,未来还会进一步提升,而且中国在稀土应用领域的投入也很大,从永磁材料到终端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其实,中国稀土政策的核心不是封锁,而是保护资源和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中国以前吃了不少亏,稀土卖得太便宜,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现在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和技术标准,把稀土资源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比如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这不仅能提高稀土的附加值,还能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美国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短期内根本不可能,他们就算建再多的生产线,也得先解决技术、成本和环保问题,而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撼动的。
所以,说中国稀土“封锁”失败,美国能直接买到稀土了,这完全是一厢情愿,中国稀土这张牌,不仅没打输,反而越打越有章法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