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需要你,有本事你去中国啊!”2016年,一名美国专家被排挤,气愤之下带着团队来到中国。一年后,天网系统诞生,美国后悔莫及。 2016年冬,戴维·布拉迪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握着那封冰冷的通知书。美国国防部决定终止对他复眼相机项目的资金支持。窗外的寒风似乎也钻进了他的心里,四年的心血,就这样被轻易否决。 "美国不要你,有本事你可以去中国!"这句话像一把刀,深深刺进布拉迪的心。当初热情洋溢地投资他的美国国防部,如今却嘲讽他去另一个国家寻求机会。布拉迪端起咖啡,回想起四年前那个令世界震惊的突破。 2012年,他成功研发出一台实验性相机,比当时最先进的消费型数码相机的采集容量高出三十多倍。这台能够拍摄十亿级像素照片的相机,可以在超过0.8公里的距离清晰拍摄停车库上的入口和出口标识。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后,立即引起了美国国防部的注意,他们给了布拉迪一笔2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布拉迪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自然界存在两种视觉系统:单眼视觉系统和复眼视觉系统。早期的相机都是基于单眼视觉系统研发的,而布拉迪的突破在于他尝试模仿复眼视觉系统——将多个微型单眼相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相机系统。复眼相当于将几千甚至上万个单眼视觉系统组合在一起,自然能看到更清晰的图像。 但实验室成功并不等于商业应用。这台实验性相机体积巨大,相当于两台微波炉放在一起;重量达到了四十五公斤,无法便携使用;最关键的是,将100个微型单眼相机拍摄的图片整合成一张高清图片,需要等待十八秒的时间。 "2013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布拉迪当初的承诺在技术瓶颈面前变得困难。国防部的催促越来越紧,而科研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在科技创新领域尤为真实。技术研发本就如此,需要不断试错,需要时间去突破瓶颈。 令布拉迪更加心寒的是,美国国防部不仅断掉了他的资金,还将大笔资金投入到了与他项目性质相同的两所大学。在他们看来,布拉迪已经完成了项目的大部分工作,剩下的交给"更优秀"的人去做就行了。这无异于一种羞辱,仿佛在说布拉迪不够格完成这个项目。 项目停摆了,布拉迪的心也凉了半截。他曾试图与美国国防部进行沟通,希望对方能够理解科研的规律,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支持。但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字——"拒绝"。 那通来自中国的电话,成了布拉迪科研生涯的转折点。2016年,当布拉迪接到王惠东的电话时,他多少还存在着一些疑虑。但在美国,他的项目已经陷入了死胡同,而电话那头的诚意与热情让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我们对您的复眼相机研究非常感兴趣,希望能继续支持这个项目。"王惠东在电话中说道。布拉迪思考再三,决定踏上东方的旅程。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但科学家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机会。 抵达中国后,布拉迪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科研氛围。在美国国防部,每一次会议几乎都是关于"进度"和"结果"的追问;而在中国,他的新同事们更关心的是"需要什么支持"和"如何解决技术难题"。中国有句古话"慢工出细活",这种不急不躁的态度让布拉迪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研发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布拉迪谈到技术瓶颈时,中国的同事们如此回应。没有催促,没有威胁撤资的压力,布拉迪全身心投入到了技术攻关中。 中国为布拉迪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研发环境和充足的技术支持。他需要什么,中国的科研机构就准备什么。这种全力支持的态度让布拉迪感到自己被真正尊重和理解。从最初的疑虑到逐渐建立起的信任,布拉迪在中国找到了科研的纯粹乐趣。 奇迹在一年后发生了。2017年,布拉迪和中国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一款商业化的十亿级像素相机。这款相机不仅解决了先前试验品的体积和重量问题,还大大缩短了图像处理时间。突破性的进展让布拉迪备受鼓舞,他的团队随即开始了更为雄心勃勃的研发计划。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布拉迪和中国科研团队继续深入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拓展,成功研发出了结构不同、尺度不同的相机系列,像素水平更是突破至百亿级。复眼相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拓展,形成了一个高达千亿级的产业。 就在布拉迪和中国团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的时候,美国方面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他们派人联系布拉迪,希望他能够回到美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面对美国的邀请,布拉迪陷入了沉思。他对比了在中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回想起在中国的每一天都能专注于科研本身,没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压力。2018年,布拉迪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正式加入中国国籍。 "在这里,我找到了尊重科学规律的土壤,找到了能让我安心做研究的环境。"布拉迪说出这句话时,眼神中充满了坚定。那个曾被美国国防部讽刺"有本事去中国"的科学家,如今在中国实现了自己的科研梦想,创造了属于他和中国团队的技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