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的亮相为何被反复推迟?歼20,11年首飞,17年列装,这速度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结果到了轰20,研究了整整10年,愣是连个面都没见过,这是怎么回事? 轰20要突破的难关可太多了。别的不说,光那个飞翼式布局就够喝一壶的。这种设计能让飞机隐身性能翻倍,但也有个大麻烦,没有尾翼。 美国当年研发B-2的时候,光飞控系统就折腾了十几年,摔了多少架试验机才勉强搞定。咱中国虽说在无人机上用过类似设计,可有人驾驶的大型飞翼飞机,那完全是另一码事。 发动机也是个老大难,轰20需要的中等涵道比发动机,咱之前基本没怎么接触过。以前轰6用的发动机,那是苏联老掉牙的技术,虽说后来仿制了WS-18,但性能也就那样,根本满足不了轰20的需求。 后来好不容易搞出了涡扇-15,可那是给战斗机用的,装在轰20上还得重新设计。这就跟把摩托车发动机塞进卡车里似的,看着能跑,但根本跑不快、跑不远。 隐身材料也是个坎儿,早期的隐身涂层又贵又娇气,涂一次就得几十万,还得小心翼翼保养,稍微碰一下就废了。后来咱研发出铁基隐身涂层,成本一下子降到了5万,这才解决了量产的难题。 可就算材料有了,怎么把它们均匀地涂在几十米长的机身上,还得保证在高速飞行时不开裂、不脱落,这又是个技术活。 歼20是战术武器,用来争夺制空权的,早一天列装就能早一天形成战斗力。可轰20是战略武器,它的任务是跨洲际打击,得能突破敌方的防空网,把核弹头扔到几千公里外的目标上。 国际环境也是个重要因素,美国对咱的技术封锁那是出了名的,从芯片到发动机,啥都不让咱买。轰20这种级别的武器,更是被美国当成眼中钉。他们一用技术封锁卡咱脖子,又在亚太地区部署反导系统,想把咱的战略威慑能力压下去。 可他们没想到,这种封锁反而逼得咱自己搞出了隐身涂层、高超音速导弹这些关键技术。就像被逼到墙角的人,反而会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轰20的定位在不断调整。刚开始的时候,咱可能只是想对标美国的B-2,可后来高超音速导弹出来了,轰20就得能挂载这些大家伙。 原来的飞翼布局弹舱设计根本装不下,只能推倒重来。这就好比原本想盖个平房,结果盖到一半发现需要改成高楼,只能重新打地基、换图纸。 轰20的“拖延”反而是件好事。它就像一把藏在鞘里的宝剑,越是不露面,就越让对手心里发毛。美国B-21虽说已经首飞了,但性能也就那样,载弹量还缩水了40%。 咱轰20要是现在亮相,肯定能让全世界大吃一惊。但咱不急,等所有技术都成熟了,直接拿出一个超越B-21的产品,到时候才是真正的震撼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