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纽约时报整版发文:重锤印度媒体在印巴军事对峙期间传播虚假信息行为,指出原可信新闻

纽约时报整版发文:重锤印度媒体在印巴军事对峙期间传播虚假信息行为,指出原可信新闻机构沦为虚假信息的出口,社交媒体加剧了不实信息的扩散,同时政府压力导致媒体自我审查,损害了印度的新闻自由。 文章称,印度主流媒体曾报道“印度袭击巴基斯坦核基地”“击落巴方战斗机”,多家知名电视台炒作“印度海军袭击卡拉奇港”的假新闻。相关话题“卡拉奇”和“卡拉奇港”迅速登上社交平台X(原Twitter)热搜,配图显示“爆炸烟雾笼罩城市”。但事实核查人员发现,这些图片实际取自加沙冲突画面。印度海军在冲突结束后的简报中承认,虽曾计划攻击卡拉奇,但最终并未实施。《今日印度》频道主持人因传播“击落巴基斯坦战机”的假新闻公开道歉。“这些报道细节详尽,但无一属实。” 《纽约时报》对印度媒体生态的剖析,揭示了当代全球信息战的缩影,当民族主义情绪与政治权力合谋时,真相往往沦为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印度媒体在印巴冲突中炮制的“卡拉奇港袭击”等虚假叙事,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通过制造外部威胁转移国内矛盾,以信息烟雾弹重塑公众认知。这种策略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既利用了印度媒体市场化后的流量竞争逻辑,又依赖于政府“看不见的手”对新闻边界的收束,最终形成官方叙事与商业媒体共谋的闭环。 政客在任内对媒体的系统性驯化,折射出威权民粹主义的典型特征,通过模糊新闻与宣传的界限,将媒体从“第四权力”转化为“国家叙事机器”。当主流电视台争相将加沙战火嫁接为卡拉奇硝烟时,实质是在用虚拟的战争场景喂养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操纵术远比传统审查更高效。 但印度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其庞大的多语言媒体生态与数字原住民人口,使得虚假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具备了核裂变级的破坏力。当“辟谣”本身被污名化为“反国家行为”,真相便成了民主社会最昂贵的奢侈品。在数字时代,捍卫真相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打假,更需重构被民粹主义撕裂的社会共识,这或许才是印度乃至全球民主社会最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