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17年,沈阳惊现乔峰之墓,挖出400多件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尸骨戴着黄金面具,

2017年,沈阳惊现乔峰之墓,挖出400多件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尸骨戴着黄金面具,就此揭开他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谜。 2017年的一个深夜,沈阳博物馆的考古实验室里还亮着灯。几位专家围在电脑屏幕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正在进行的3D面部复原工作。随着电脑程序的运算,一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渐渐在屏幕上清晰起来。 "这...这怎么可能?"一位年长的考古专家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震惊。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张典型的契丹族男性面孔:浓密的眉毛向上挑起,高挺的鼻梁,眼睛略微上抬形成倾斜的眼尾,整个面部轮廓刚毅有力,散发着一股雄浑的气质。 时间回到几个月前,这一切还要从沈阳市文物局接到的那通奇怪电话说起。那天上午,接线员小王刚坐到办公桌前,电话铃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喂,你们是文物局吗?"电话里传来一个男人紧张的声音。 "对,您有什么事吗?"小王礼貌地回答。 "我这儿有块木头要塌了,你们快点派人过来!"那人说完就匆忙挂断了电话。 小王当时就傻眼了,木头要塌了关文物局什么事?按常理说,这种事不是应该找消防队或者房屋维修部门吗?可是,当她把这通电话汇报给局里的资深专家时,专家们的反应却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立即组织人员出发!"专家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道。 原来,这些在考古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专家,凭借着敏锐的直觉嗅出了这通电话背后的不寻常。一个普通老百姓为什么会在木头快塌的时候想到打给文物局?这其中必定有什么蹊跷。 当天夜里,考古队驱车赶到了报警人所说的地点。眼前是一片荒凉的石滩,月光下显得格外冷清。就在大家四处查看的时候,一位眼尖的专家突然发现地面上露出了一个尖尖的木头角。 "有发现!"专家大声喊道。大家赶紧围过来,用手电筒仔细照射那块露出地面的木头。经过初步清理,一个边角精美、雕刻着花纹的木制棺椁露出了真容。 这绝对是一个前所未见的重大考古发现!棺椁呈长方体形状,顶部是圆弧形设计,棺盖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花纹。最引人注目的是棺身两侧,装饰着栩栩如生的兽面纹和卷草纹,整个造型和中原地区常见的棺椁风格截然不同,明显带有浓郁的契丹民族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珍贵文物,考古队决定将整个棺椁小心翼翼地运回博物馆再进行开启。几天后,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当棺椁的盖子被缓缓移开时,映入眼帘的景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副金光闪闪的纯金面具端端正正地戴在墓主的头上!这副面具制作工艺极其精美,五官刻画得栩栩如生,散发着一股凌厉的气质。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副面具竟然严丝合缝地贴在墓主的脸上,就像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一样。 当专家们把3D复原的面容与历史资料进行比对时,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浮出水面:这张脸竟然与金庸笔下的萧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要说起契丹这个民族,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响当当的存在。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与宋朝分庭抗礼,统治北方长达200多年。契丹人的长相很有特色,男性普遍眉毛浓密、鼻梁高挺、眼角上挑,显得十分威武雄壮。 这副黄金面具的制作工艺让专家们叹为观止。在辽代,只有最高等级的贵族才有资格使用黄金面具。按照契丹人的习俗,人死后要戴上面具,目的是为了保持死者生前的威严和地位。可是一般的面具都会比真人的脸稍微大一些,这样便于佩戴,也不会让死者感到憋闷。 然而,沈阳这座墓里发现的面具却完全不同。它就像是根据墓主的脸型量身打造的,每一个细节都与面部轮廓完美贴合。专家们用现代技术测量后发现,面具与墓主面部的误差不超过0.5毫米!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简直是一个奇迹。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对萧峰的描写。小说里的萧峰是丐帮帮主,武功盖世,为人豪迈,最重要的是,他也是契丹人。虽然在小说中,萧峰一直以汉人身份生活,直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契丹血统,但他那种天生的英雄气质和契丹人的勇猛特质,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墓室里出土的那套银光闪闪的软甲,更是让人联想到小说中的描述。这套软甲制作精良,每一片甲片都打磨得光滑如镜,穿在身上既能提供有效的防护,又不会影响行动的灵活性。在辽代,这样的装备只有军中的高级将领才能拥有。 最让人遗憾的是,墓室里并没有发现传说中的打狗棒或什么武功秘籍。考古专家们在墓室的每一个角落都仔细搜寻过,除了那400多件珍贵的陪葬品外,并没有找到任何与武功或江湖传说相关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