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那年的大唐长安城飘着细雪,六十八岁的郭子仪带着收复长安的捷报回朝。 这位满头白发

那年的大唐长安城飘着细雪,六十八岁的郭子仪带着收复长安的捷报回朝。 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将军刚在泾阳城下吓退吐蕃十万大军,此刻站在含元殿前,怀里揣着将士们用命换来的军功簿。 金銮殿上的唐代宗李豫望着殿前的老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的鎏金雕花,郭子仪这已经是第四次把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扶正了。 这郭子仪的本事,当年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天宝十四载,五十九岁的郭子仪被紧急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带着临时拼凑的军队在河北战场硬是撕开叛军防线。 等到了至德二载,他领着十五万大军在香积寺跟叛军死磕,愣是把长安城从叛军手里抢了回来。 史书里写这场仗"斩首六万级,贼众大溃",可老百姓私下都说,郭老将军是拿自己的寿数跟老天爷换的太平。 唐代宗心里跟明镜似的,自打他爷爷玄宗那辈起,唐朝的节度使哪个不是拥兵自重?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可眼前这位老将军不一样,平了安史之乱又收拾仆固怀恩,去年吐蕃人打过来,满朝文武缩着脖子不敢吱声,又是这老头带着亲兵连夜出城布防。 "郭令公功高,朕实在想不出还能赏你什么。"唐代宗这话说得诚恳,可满朝文武谁听不出弦外之音? 前朝被杀的来瑱、仆固怀恩,哪个不是战功赫赫的猛将? 站在前排的宰相元载嘴角抽了抽,他上个月刚递过折子说郭子仪在军中威望太高。 老将军扑通就跪下了,官袍下摆沾了殿前融化的雪水。 他说出来的话让满朝文官差点没把笏板摔地上:"老臣家里那几个黄脸婆早就不中看了,陛下要赏就赏几个水灵的小娘子吧!" 这话从个快七十岁的老头嘴里说出来,倒像是长安西市里喝花酒的纨绔子弟。 可就是这几句浑话,让皇帝紧绷的肩膀松了下来,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臣子,总归是让人放心的。 郭子仪的聪明劲儿,早年间就有苗头。当年他跟李光弼同在朔方军当差,两人互相看不对眼。 等郭子仪当上节度使,李光弼收拾包袱准备跑路,谁成想郭子仪拉着他的手说:"平定叛乱还得靠咱俩搭伙干。" 后来李光弼在太原守城,郭子仪真就顶着压力给他送粮送兵。 这份气度,史书上用八个字记着:"推赤心于腹中,临大节而不可夺"。 老郭家的事儿在长安城里是出了名的热闹,他家六儿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小两口吵架拌嘴本是常事,可那年除夕夜闹出大动静。 驸马爷喝多了嚷嚷:"你爹不就是仗着郭家军才坐稳龙椅?"这话传到宫里,唐代宗反倒笑了:"郭暧说得在理,要是没有郭令公,朕这龙椅早让人掀了。" 等郭子仪知道这事,把儿子捆了送进宫请罪,皇帝却亲自给女婿松了绑。 这出戏演下来,长安城的老百姓都说郭家是"忠臣里的明白人"。 郭子仪在官场上混得开,靠的是三样法宝:不贪权、不结党、会装糊涂。 广德二年吐蕃人又打过来,皇帝急召他当副元帅。老头带着二十骑就敢往咸阳冲,半道上碰见溃逃的败兵,扯着嗓子喊:"我乃郭子仪!"那些逃兵愣是掉头跟着他杀回去。 等仗打完了,他转头就把兵符往宫里一交,回家逗孙子去了。这招以退为进,比多少武将写血表表忠心都管用。 这老头有多会做人,大历二年回纥人闹事最能说明问题。 当时回纥可汗带着大军压境,指名道姓要见郭令公。朝廷里有人说这是鸿门宴,老头单枪匹马就去了敌营。 回纥人见他真敢来,当场跪倒一片,说什么"果然是我们认得的令公"。 这场面《旧唐书》记得详细:"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酋长相顾曰:‘是也!’皆下马罗拜。" 郭子仪活到八十五岁善终,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不倒,靠的可不是运气。 他家里常年大门敞开,谁都能进来溜达。有回御史中丞卢杞来拜访,老郭赶紧让女眷躲起来,他知道卢杞长得丑最忌讳别人看他。 等卢杞当上宰相,把当年得罪过他的人整得死去活来,唯独对郭家客客气气。这份眼力见,满长安找不出第二个。 这老头最绝的,还是处理自家产业的本事。他在长安的宅子占着亲仁坊四分之一的地皮,家里奴婢三百多人,可从来没人说他贪腐。 每次领了赏赐,不是分给部下就是散给穷亲戚。有回代宗要给他修祠堂,他转头就把钱拿来给阵亡将士家属发抚恤金。 这份通透,《资治通鉴》里司马光都忍不住夸:"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 等到建中二年夏天,八十五岁的郭子仪躺在床上交代后事。儿孙们围在旁边哭成泪人,老头却惦记着:"丧事别搞排场,省下的钱给边关将士添冬衣。" 等灵柩出城那天,长安百姓自发沿街跪送,纸钱飘得满城都是。 德宗皇帝罢朝五日,亲自扶着灵柩送出城门,这份哀荣在大唐开国以来独一份。 信息来源: 《旧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唐纪》《新唐书·郭子仪传》 司马光《稽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