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3年,相声界总门长张寿臣召集津京两地的相声演员开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清

1953年,相声界总门长张寿臣召集津京两地的相声演员开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清理门户,对于师承关系模糊的、有问题的,推到重来,当时数得着的相声名家马三立、郭荣启、侯宝林、赵佩茹等都是悉数到场。 1953年,相声界总门长张寿臣召集津京两地的大腕儿开会,马三立、郭荣启、侯宝林、赵佩茹这些响当当的名家全到场了。目的就一个:清理门户,把师承关系模糊的、有争议的彻底推倒重来。这事儿在当时可是炸了锅,谁能想到相声这行当里还有这么一出大戏?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又是怎么影响到今天的相声圈?咱们今儿就来扒一扒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声这门艺术,起源于清朝末年,到了民国时期才算真正火起来。那时候的相声艺人多是走江湖的,师承关系乱七八糟,门户观念还特别重。为了在这行里混口饭吃,相声界慢慢搞出了点帮派似的规矩,最重要的就是“门长制度”。门长在相声圈里的地位,就跟武侠小说里的帮主差不多,得管事儿、定规矩。张寿臣就是公认的第一代门长,对相声这行当的规范和传承起了大作用。 张寿臣1899年在北京出生,家里条件一般,他爹张诚甫是个评书演员兼相声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张寿臣对表演这行挺感兴趣。1911年,他拜了相声界大佬焦德海为师,成了“寿字辈”的头号人物,正式入了行。他不光学了焦德海的手艺,还特别有天赋,学徒期间就攒了一堆相声段子。到了1920年代,他跟李德钖搭档,两人名气大得很,成了相声圈里的传奇组合。可惜李德钖后来去了东北,不幸病逝,这事儿也成了相声界的一大转折。 李德钖走后,张寿臣开始收拾相声圈的摊子,慢慢把自己推上了领袖的位置。到了1953年,国内局势稳定了,他瞅准机会,把津京两地的相声演员召集起来开了个大会。这次会可不是随便聊聊,目标很明确:清理门户,整顿师承关系。当时相声界乱得不行,有的艺人师承说不清,有的干脆自己编了个来历。张寿臣下了狠心,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都理顺。 这次会议影响深远,直接定了相声界的规矩。会上张寿臣不仅明确了师承关系,还立了一堆表演规范,这些规矩后来成了相声传承的基础。比如说,谁是谁的徒弟、哪辈儿的艺人,都得有据可查,不能瞎认。还有,他还给后来的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这三大家族奠定了地位。侯宝林当时已经是北京相声圈的领头羊,这次会议让他地位更稳,后来还搞了个“相声改进小组”,专门净化相声内容。马三立呢,张寿臣走后,他自然成了天津相声界的扛把子,徒弟多、影响大。常宝堃的父亲常连安虽没啥正式师承,但张寿臣一句话就让他入了门,后来常宝堃在朝鲜战场牺牲,名声更响,常家在相声圈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张寿臣在相声界的威信不是盖的,基本上他说啥就是啥,纠纷也多半是他拍板解决。他收徒眼光独到,手腕也硬。比如常连安这事儿,他师父焦德海还在世,他都能直接开口收人,可见他在圈里的分量。解放前因为战乱,相声界各自为政,张寿臣当门长也没法完全管住。但1953年这机会一到,他立马动手整顿,把相声圈的“家谱”重新编了一遍,后来的艺人基本都按这个传承走。 当然,这会议也不是没争议。比如有个叫张杰尧的,自称师承高文元,可没啥正式记录,就靠口头说说。为了在“德字辈”站住脚,他还改名叫张继祖,想给自己弄个祖师爷的名头。张寿臣没办法,半开玩笑叫他“傻大爷”,算是不情愿地认了。可会上还是把他和师弟韩子康踢了出去,列为“海青”,徒弟班德贵直接划给了马三立。这么做就是为了把师承关系里的模糊地带清干净,保证相声传承清楚明白。 这次清理门户的意义不小。相声这行当本来挺散乱,经过1953年这会议,算是有了个像样的框架。后来的艺人学艺也好、拜师也好,都有章可循。张寿臣的目的很纯粹,就是想给相声界打个结实基础。虽然当时有人不服气,但从长远看,他这步棋走对了。侯、马、常三大家族能有后来那么大的影响力,跟这次会议脱不了干系。侯宝林带着北京相声往前走,马三立守着天津的地盘,常家靠着常宝堃的名声站稳脚跟,三家一起把相声推到了新高度。 说白了,张寿臣这人没啥花架子,就是实打实干事儿。他在相声圈混了一辈子,从学徒到门长,靠的是真本事和硬手腕。1953年这会,他岁数不小了,还能把这么大一摊子收拾得服服帖帖,确实牛气。相声能从江湖艺人那会儿走到今天这么有模有样,张寿臣功不可没。虽然后来相声也经历了不少起伏,但这次会议定下的规矩,一直是圈里人绕不过去的底线。 这篇文章全靠正儿八经的历史资料来的,文献出处都在文末。要说张寿臣这事儿有多接地气,那就是他干的不是啥高大上的活儿,就是想让相声这行当别那么乱七八糟,跟咱们平常人收拾屋子差不多,图个清爽明白。 1953年张寿臣清理门户这事儿,你咋看?师承关系在相声界到底有多重要?是该严点好,还是散点更有意思?侯、马、常三大家族能火起来,你觉得跟这会议有多大关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说不定还能挖出点不一样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