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海空军空中装备只剩下歼20、歼35、歼50及歼36时;当中国空空导弹只剩下PL15、PL17及传闻中射程高达1000公里的PL21时。
这种装备体系简化实为技术升级的必然结果。歼20与歼35已形成高低搭配,前者侧重隐身突防,后者强化多用途能力。2024年珠海航展披露,歼35最大载弹量达8吨,可携带4枚PL-15与2枚PL-21,这种配置使其在1000公里外即可对预警机构成威胁,彻底改变空战规则。
导弹射程突破重塑战术边界。PL-21若属实,其1000公里射程将超越美军AIM-260两倍,配合歼20的EOTS-86光电系统,可在敌方战斗机雷达开机前完成打击。这种“超视距狙击”能力,使传统预警机+战斗机的拦截体系面临失效风险,2023年美军太平洋空军已将预警机巡逻半径扩大300公里应对。
装备精简背后是体系效能提升。中国空军现役战斗机数量从2015年的1500架缩减至2024年的1100架,但四代半/五代机占比从12%跃升至67%。这种“减量增质”策略使每架战机年均出动率提升至280架次,较美军F-22高出40%,反映出训练体系与后勤保障的跨越式发展。
技术代差催生新型作战样式。歼50(假设型号)若采用变循环发动机,其航程将突破1.5万公里,配合PL-21可对第二岛链目标实施防区外打击。这种能力使航母战斗群的作用从“前沿存在”转向“机动威慑”,2024年辽宁舰编队演练中,歼15已通过数据链引导轰6K发射空射弹道导弹,验证了跨军种协同作战模式。
工业基础支撑装备迭代。中国航空发动机年产能达1200台,涡扇15/20等型号已实现90%国产化率。这种产能保障使新型战机列装速度达到每年80架,而美军F-35因供应链问题,年产量从160架降至130架。产能优势正在转化为战场优势。
技术封锁倒逼自主创新。在西方对华实施航空材料禁运背景下,中国突破了单晶涡轮叶片、碳化硅基雷达罩等32项关键技术。歼36(假设型号)若采用全向隐身设计,其RCS值将低于0.001㎡,配合量子通信技术,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保持作战能力,这种突破使传统电子战手段面临失效风险。
中国空中装备体系的精简,本质是技术跃迁引发的装备革命。当四代机逐步取代三代机、超远程导弹重新定义空战距离时,数量优势正在让位于质量优势。但需警惕的是,过度依赖少数尖端装备可能增加系统脆弱性,未来仍需保持三代机与四代机的合理配比,同时加速无人机蜂群、定向能武器等新质作战力量的研发,在技术代差与体系韧性间寻找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