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被转业,从高级军官降级为普通岗位,抵达沈阳的那

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被转业,从高级军官降级为普通岗位,抵达沈阳的那一刻,他的心里百感交集……

孙玉国,1941年8月生于辽宁丹东,算是那个年代的典型人物。他初中毕业后没啥高学历,1958年7月进了沈阳冶金机械厂当工人,干了三年,1961年9月参军入伍,正式踏上军旅路。 1969年,他在珍宝岛事件中负责巡查任务,表现突出,被评为“战斗英雄”。这事儿让他在部队里名声大噪,之后军职一路上升,干过陆军团副团长、黑龙江省军区独立团团长,后来还当上了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1974年2月,他升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1月还当选了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算是风光一时。可好景不长,1977年,特殊时期他被审查了。 审查持续了好几年,到1982年11月,他被按正团职转业,从军区高位直接掉到地方工厂。这对他来说,不光是身份的落差,更是人生的巨大转折。 不过,他没抱怨也没消沉,而是靠着军人的那股子韧劲,在新环境里硬生生闯出了一条路。转业后,他先被安排到沈阳郊区一家国营机械厂当第二厂长。 这厂子1958年建的,离市区27公里,条件简陋,效益也不咋地。他到岗头三个月,就跟打仗似的,天天泡在厂里,把车间布局、设备情况摸得门儿清。 白天跑车间,晚上学技术,连成本账目都亲自算,硬是把厂里的生产理顺了。1983年初春,厂里接了个农机配件的大单子,模具合格率低得吓人,他带着人连夜查问题,三个月后不仅交了货,还拿下了全省农机公司的大合同。 1986年,他被调到市属化工厂。这地方更惨,连亏三年,职工半年拿不全工资,桌上堆着二十多封调走申请。 他没急着发火,先花两周把厂子摸透,发现库存的塑料粒子质量其实挺好,就是卖不出去。他揣着样品跑去广州广交会,硬着头皮跟外商谈生意,三个月后赚了第一笔外汇,厂子终于缓过气来。 后来,他又辗转接手焦化厂、纺织厂,每次都像接了个新任务,带着人把烂摊子收拾得有模有样。 2001年退休前,他最后一站是家快倒闭的电子元件厂。 他带着技术员研究旧设备,搞出了汽车点火器的核心零件,这东西后来占了东北市场三成份额。退休那天,工人自发站在门口送他,场面挺感人。 孙玉国这一辈子,从战场到工厂,没啥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就是踏踏实实干活,硬是用军人的作风把每个岗位干出了样子。 他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输。军区高官的日子过惯了,突然掉到工厂一线,换谁都得懵一阵子,可他愣是没让自己闲着。 转业那会儿,国家正从乱七八糟的年头走出来,工厂普遍不景气,他接手的这些地方,要么设备老旧,要么管理混乱。 他没啥企业管理的经验,但靠着部队里练出来的纪律性和执行力,一点点摸索,把问题理清了。说白了,他就是把工厂当战场,把每个任务当战役去打。 孙玉国的事儿,还得放进那个年代看。80年代初,军队转业干部不少,但像他这样从副司令员级别掉到普通岗位的,不多见。 他审查后能保住正团职待遇,说明上面也没完全否定他过去的功绩。他后来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人骨子里有股子硬气,不管啥环境,都能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