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湖南省委副书记家中遭遇偷窃,原本想着干完这票便金盆洗手,未曾想小偷翻箱倒柜只找到了4000元现金和两条香烟,在警方调查下,一个令所有人都不相信的事情展露在大家眼前。
1990年代末,湖南省委副书记家中来了个“不速之客”。这小偷想着干完这票就金盆洗手,满心期待从高官家捞一笔横财,结果翻箱倒柜只找到4000元现金和两条普通香烟。警方一查,这离奇一幕背后的事儿,愣是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这位副书记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家里咋会这么“寒酸”?这故事一听就让人忍不住想挖挖真相。
1990年代末的某天晚上,长沙芙蓉区icon省委宿舍区发生了一件怪事。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家里进了贼。那时候,这地方安保挺严,外人轻易进不来,可偏偏有个小偷盯上了郑培民家。原因很简单,他家门没装防盗门,就是一扇普通木门,太好下手。小偷撬开门,溜进去翻了个遍,结果只找到4000元现金和两条不值啥钱的香烟。那4000元还是郑培民女儿出差借的公款,根本不是他自个儿的积蓄。第二天,郑培民发现被偷,打了个电话报了警,神色平静得跟没事儿似的。
芙蓉区icon公安局接到报案,赶紧派人过去查。民警一进他家,差点怀疑走错了门。家里摆设简单得不行,客厅就几把磨得发亮的木椅子,墙上挂着一幅普通的山水画,厨房里铁锅icon瓷碗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没一点高档东西。确认下来,损失就这4000元和icon两条烟。小偷后来被抓到,交代说自己听说郑培民是大官,以为能偷到大钱,谁知道翻了个底朝天就这点东西。这事儿传出去,整个湖南icon都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议论:这副书记咋活得这么“穷”?
郑培民,1943年7月23日出生在吉林省icon海龙县,也就是现在的梅河口市,祖籍河北武安icon。他家境普通,爹妈是工人,从小就养成了老实本分的性格。1950年到1962年,他在当地的小学和中学读书,成绩一直拔尖。1962年考进吉林大学物理系icon,还当过学生会主席,组织能力很强。1968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辽宁3275部队锻炼了两年,1970年来到湖南湘潭icon电机厂,从基层干起,干过革委会干事、子弟中学党支部书记、团委副书记,一路到党委办主任。
1981年,他去清华大学icon进修经济管理,学成后回湖南,1983年当上湘潭市委副书记,后来升到书记。1990年,他调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icon当书记,跑遍了218个乡镇,推广“双两高”玉米技术,帮农民增收脱贫。1992年,他当上湖南省icon副省长,管教育和农业,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改革。1995年升任省委副书记,负责宣传工作,把广播电视、出版、体育这些领域搞得有声有色。2001年,他又当上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忙着主持日常工作。
郑培民这人,真不是装清高。他的生活简单得让人咋舌。家里没啥值钱玩意儿,家具都是老物件,沙发扶手上的漆都掉光了。他老婆杨丽秋在湖南新华书店icon上班,儿子郑海龙后来在商务部工作,一家子都低调。他自己喜欢集邮,但从不搞奢华那一套。有人送礼,他一律不要,出差坐火车都是自掏腰包买80块钱的硬座票。1998年常德抗洪,他亲自到一线指挥救灾,鞋子泡烂了也不吭声。他的座右铭是“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话不是喊口号,是真干出来的。
那次家中被偷的事儿,反而让大家更看清了他的为人。小偷翻出来的4000元是公款,他自己压根没啥存款。那两条烟也不是啥高档货,就是普通人抽的那种。警方问他损失多少,他淡淡地说了句“就这些”,没半点抱怨。案子破了,小偷是个惯犯,以为高官家肯定有油水,结果铩羽而归。这事儿上了报纸,郑培民的清廉名声传得更响了。
这案子虽然不大,却在湖南掀起不小波澜。媒体一报道,大家伙儿都开始聊:现在还有这样的官?郑培民没因为这事儿改变啥,继续忙着为老百姓做事。2002年3月11日,他在去北京icon开会筹备“十六大”时,心肌梗塞icon突发,抢救无效去世了,才59岁。消息传回湖南,湘西icon的村民在路边摆祭坛icon悼念,长沙icon街头也有人自发送行。他走后,家里收拾遗物,发现他记了几十年的账本,每笔钱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有廉政笔记和日记,满满的都是为民的心思。
后来,郑培民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又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icon”。湘西还建了郑培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23年还扩建了。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郑培民》,出了书《为民书记郑培民》,到现在还激励着很多人。
这案子离奇,不在于小偷有多笨,而在于郑培民的活法太出乎意料。一个省委副书记,家里穷成这样,不是装出来的,是几十年的习惯。小偷想着金盆洗手,结果偷了个寂寞,反而让大家记住了一个清廉的好官。现在想想,那4000元和两条烟,不光是小偷的意外收获,更像是个镜子,照出了啥叫真正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