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了66年的条约,1991年无意间发现,为我国捡了一个“大漏”

三楼的猫头鹰 2025-01-03 19:07:59

20 世纪末,各国对北极地区的探索热情日益高涨,纷纷在这片冰天雪地中建立科考站,试图挖掘其中丰富的资源。

可北极圈周边的陆地和岛屿早已被欧美等国抢先 “瓜分”,这些国家凭借着地缘优势和早期的探险成果,牢牢把控着北极的门户,对后来者设置了重重障碍。

虽然我国也意识到了北极的价值,可受制于此种困境,始终难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科考站,直到1991年转机出现了。

任谁也没料到,一份由北洋政府签下,之后更是被世人遗忘了66年的条约居然能发挥出这么大的作用。

01

被迫签下的条约

1925年,我国内忧外患,在清王朝倒下后,新组建的北洋政府并未能真正改变国家的贫弱之态,国内反而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

同时外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列强的贪婪丑陋令北洋政府很是头疼。

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段祺瑞政府收到了巴黎的一份邀请。

原来,当时欧洲方面为明确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归属,打算签订一份名为《斯瓦尔巴条约》的条约。

这片区域不仅物产丰富,还位于北极圈之内,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各国眼中的肥肉。

不过为了避免爆发新的冲突,各国决定通过条约明确挪威对这片区域的主权,同时给予缔约国平等的开发和探索权利。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条约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对于远在亚洲、动荡不堪的中国来说,这却是一件完全无关紧要的事情。

所以当法国为此向北洋政府发出信号的时候,段祺瑞压根没什么兴趣,在他看来中国根本没有远洋航行的能力,更不用说参与北极事务。

他甚至表示,我们自己的事情都管不过来,还要去管什么冰天雪地的北极!

但法国并没有因为段祺瑞的拒绝而放弃,一直都在坚持游说,左思右想下着条约对我们影响有限,段祺瑞终于勉强同意派代表签署条约。

1925年8月14日,《斯瓦尔巴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挪威拥有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缔约国可以平等地进入这片区域,从事渔业、矿产开发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同时,缔约国需遵守挪威的法律法规,并保持该地区的军事非武装化。

不过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讲,这份条约虽然没有带来什么害处,可同时也没什么用处。

条约签署后,段祺瑞将此事束之高阁,既没有向公众宣传,也没有保留足够的文件记录,随着北洋政府的倒台,这份条约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几乎无人知晓。

02

意外的发现

1991年,我国的极地探险事业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当时探险家高登义受邀前往挪威参加一次国际性的北极科学交流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增进各国在极地研究上的合作,而高登义则是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挪威科学家叶新教授将一本《北极指南》赠送给高登义。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北极地区的历史、资源分布以及相关国际条约的情况,高出于职业兴趣,翻阅起了这本书。

没成想他发现书中明确提到,我国是1925年《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之一,这一发现让他震惊不已,他此前从未听说过中国与北极有任何直接的法律关系,更不曾了解这份条约的存在。

条约的意义立刻引起了他的重视,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可以通过这一国际条约,合法地参与北极事务,包括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

一回到国内他就将消息上报给了有关部门,并将手头的资料一并交过去,提出希望国内能借此展开在北极的科考工作。

消息传回后旋即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学者发现条约的内容不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为中国提供了进入北极的重要契机,在当时北极事务几乎被欧美国家垄断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这份被尘封长达66年之久的条约,竟以一种颇具戏剧性的方式重现于世,进而成为中国极地探险与科研事业的关键转折点。

03

为何邀请中国加入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法国和其他列强会主动邀请我们这样一个远离北极的国家签署这份条约?

答案并不复杂。

彼时北极事务沦为西方列强的博弈之所,为了避免冲突升级,各国希望通过条约确立共同的规则,而这份条约的核心在于提高国际认可度,如果只有欧洲国家参与,条约的全球公信力会受到限制。

中国虽远离北极,却在亚洲颇具分量,加入后显然能让这份条约更具分量。

对于法国来说,邀请中国签署条约还有助于缓解中国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当时的中国刚经历一战后被列强瓜分利益的屈辱,对国际秩序极为失望,而法国的邀请显然是一次示好。

法国试图借此让中国感受到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国际公平”,并且条约中的条款对中国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义务与负担。

中国无需在北极事务中投入过多精力,却能在形式上保有一份“存在感”。这种“无害”的参与方式,也让段祺瑞政府没有足够的理由彻底拒绝。

当然法国等列强的算盘还有更深的考虑,当时的亚洲,只有日本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得十分活跃。

如果中国加入条约,无疑会削弱日本在亚洲的独特地位,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权力制衡的策略,也是列强在国际事务中惯用的伎俩。

04

黄河站的建立

若1925年签署条约乃“被迫参与”之事,那么这大半个世纪之后条约的发现却成了中国的“天赐良机”。

1999年中国首次组织了前往北极的科考队,这次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对斯瓦尔巴群岛进行科学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为建站计划奠定基础。

科研人员克服了极寒环境下的种种困难,详细考察了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状况以及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紧接着,2001年挪威政府正式向中国发出邀请,允许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自己的科考站。

这一邀请无疑加快了建站进程,中国科学家抓住机会,通过多次实地考察选址,最终决定在新奥尔松地区建站。

2004年黄河站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的新纪元,尽管面积不大,但是这个站所具备的实验室、观测室、居住区和会议空间等设施,已足够应对严寒环境对研究人员生活与工作的种种挑战。

此外,科考站还安装了先进的观测设备,用于进行极光、大气、海洋和生态等多领域的研究。

条约赋予中国在北极的合法权益,而黄河站的建立则使中国真正具备了在北极进行长期科学研究的能力。

这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为中国未来在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航道利用等潜在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太阳]

参考来源:

中国网 中国北极极地科考24载:向北而去,探索极地

自然资源部 勇斗极寒 丹心报国——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记

科学网 你没看错,中国人建成自己的北极科学考察站有北洋军阀的贡献

0 阅读:291
三楼的猫头鹰

三楼的猫头鹰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