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炎症性肠病(IBD)这个多发于年轻人却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的疾病背后,是备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与慢性肠道炎症的长期斗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宁、主治医师王峻瑶从病因、症状到治疗,带您科学认识这一“隐形流行病”。
炎症性肠病只是拉肚子?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类常发生于青壮年,主要损害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导致黏膜反复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混合粘液及血,伴随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觉,此外还可能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克罗恩病在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还可以出现肛周不适、发烧、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和体重下降等。其炎症可能贯穿肠壁全层,引发肠梗阻、瘘管等严重并发症,绝非“拉肚子”这么简单。数据显示,我国克罗恩病患者中,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炎症性肠病是“吃出来的病”?忌口能治愈?
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但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炎症,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而非盲目忌口。
炎症性肠病有一定遗传倾向,不能结婚生子?
炎症性肠病无传染性,也不被称为遗传疾病,但有一定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患者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但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也是有遗传倾向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同样可以结婚生子。只不过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妊娠过程可能要多一些挑战,通过孕前评估、孕期用药管理,绝大多数患者可生育健康宝宝。我国已有成千上万名炎症性肠病患者成功妊娠,母婴状况良好。
炎症性肠病的症状缓解后就能停药?
炎症性肠病需长期维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比如,使用生物制剂可快速控制炎症,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炎症”,即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在短期内急剧反弹,症状甚至比治疗前更严重的现象。研究显示,规律用药可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年无复发率提升至60%以上。
炎症性肠病一定会癌变?
不一定。长期未控制的炎症确实可能增加肠癌风险,可以达到普通人群的十几倍,但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是防癌的关键。建议每1-2年进行肠镜监测,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切除。患者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与医生共同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手术就能根治炎症性肠病?
不能。手术仅适用于并发症如肠穿孔、癌变,或药物无效者,但无法根治疾病。以克罗恩病为例,术后复发率高,需终身随访。数据显示,我国约4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需接受至少一次手术,但术后仍需药物维持。
炎症性肠病患者不能运动?
能。适度运动可改善肠道蠕动、缓解焦虑。建议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腹部受压的高强度训练。研究显示,科学的锻炼可使炎症性肠病患者疲劳感减轻,提升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只能靠西药控制?
目前,西药还是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核心手段;还可以通过中药、针灸、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手段辅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实现病情的长期控制。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没有“唯一答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炎症性肠病是“不治之症”?
炎症性肠病虽无法根治,但已从“致残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慢性病”,并非“绝症”。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规范治疗可使临床缓解率超80%,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5年生存率与普通人群无异。
□本报记者宗晓畅通讯员钟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