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5年,河南商丘老农挖出“牙雕萝卜”,专家大腿一拍惊喜地说道:“老人家,你可

1975年,河南商丘老农挖出“牙雕萝卜”,专家大腿一拍惊喜地说道:“老人家,你可知道它沉睡了300百年?” 1975年春天,河南省博物馆的专家组乘坐一辆破旧的吉普车,颠簸着驶入商丘郊区的小村庄。这是一次普通的民间文物征集活动,专家们并未对这个普通的农业村落抱有太高期望。 当地村干部带着专家们来到了张明德家的院子里,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农正紧张地搓着手,站在一张木桌前。桌上放着两个形状奇特的物件,乍看之下像是色彩鲜艳的蔬菜模型。 "这就是我想请专家看看的东西,是去年扩建菜园时挖出来的。"张明德小心翼翼地指着桌上的"萝卜"和"白菜"说道。 首席专家王教授戴上老花镜,弯下腰仔细端详起这两件物品。只见那白菜连着根茎约三十多公分长,通体翠绿,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小昆虫和花朵。胡萝卜则呈现出鲜艳的橙红色,叶子部分青翠欲滴,一只蚂蚱栩栩如生地趴在叶子上。 专家的呼吸突然急促起来,他轻轻抚摸着物件表面,感受那细腻的纹理,手指微微颤抖。突然,他猛地拍了一下大腿,转身对张明德说:"老人家,你可知道它沉睡了300百年?这是乾隆年间的宫廷珍宝啊!" 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张明德一家人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不可能吧?这就是普通的摆件,能值几个钱?"张明德的妻子李氏插话道,她至今仍然为丈夫拒绝卖掉这两件"无用之物"而耿耿于怀。 原来在发现这两件物品后,曾有个收废品的老头来到张家,看到这两件摆件后立刻出价一百元想买下。当张明德犹豫时,老头甚至将价格提高到两百元,一件一百。但张明德心中总有一种直觉,认为这不是普通物件,坚决不肯出售。 这个决定引发了家庭争执,李氏常常抱怨丈夫错过了一笔"大钱",而张明德则始终坚持要找专家鉴定。如今,专家的话证实了他的直觉是对的。 王教授小心翼翼地拿起"白菜",向其他专家展示:"你们看这雕工,这色彩,这是典型的清代宫廷牙雕工艺!特别是这些昆虫的细节,连触角和足部的细绒毛都一丝不苟,非宫廷御用大师不能为之。" 张明德一家惊讶地围在一旁,听着专家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件意外之宝的年代、工艺和价值。村里的人们也渐渐聚集过来,院子里一时间人声鼎沸。 "我就说不是普通东西吧,"张明德有些得意地对妻子说,"当初要是卖了,可就真是大亏了。" "这是象牙雕刻制品!"在张明德的院子里,专家王教授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捧着"萝卜"和"白菜",对围观的村民们解释道。他的眼中闪烁着专业人士才有的兴奋光芒,"而且不是普通的象牙制品,这工艺水平和保存状态,绝对是清代宫廷御制珍品。" 在场的人们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张明德挠着头问道:"啥是牙雕?啥牙能这么大?" 王教授解释道:"牙雕就是用象牙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这两件物品的尺寸和质地来看,原料是非洲象的牙齿。清朝时期,朝廷专门从海外进口象牙,交给宫廷里最顶级的工匠制作。" 专家组的李研究员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白菜上的纹理和色彩:"这件白菜长约36公分,通体翠绿,上面的雏菊、瓢虫和绿色蝈蝈栩栩如生。你们看这些昆虫的触角,蝈蝈腿上的细绒毛,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最难得的是,这颜料经过几百年依然鲜艳如新,这是宫廷特制的稳定颜料,民间绝无可能获得。" 另一位专家则专注于研究胡萝卜:"这个萝卜上的蚂蚱更是神奇,看它的姿态,好像正在专注地观察前方,连触角的微微抖动感都表现出来了。" 王教授点点头,转向张明德一家解释道:"在清朝,特别是乾隆年间,宫廷里流行这种象牙雕刻的蔬果。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 "啥寓意呢?"张明德好奇地问。 "萝卜在古代谐音为'摞步',白菜则谐音'百财'。二者放在一起,就是'走一步见一财,步子越摞越多,财也越来越多'的美好祝愿。"王教授笑着说,"而这些昆虫也不是随意雕刻的。蚂蚱和蝈蝈都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物,象征着'门丁兴旺,多子多孙'。在古代,这些都是人们最看重的福气。" 村民们听得啧啧称奇,没想到这两个看似普通的蔬菜模型背后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含义。 接下来的几天,省博物院派来了更多专家,经过多轮详细鉴定,最终确认这两件牙雕蔬菜确实是乾隆年间的宫廷珍品,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专家们推测,这些宝物可能是在历史动荡时期被人埋藏起来,才会出现在普通农家的菜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