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九岁围棋天才跳楼轻生,父亲因长期家暴已被民警带走。网友们一阵叹息:怎能如此对待孩子?不应该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吗? 据齐鲁晚报5月21日报道,小男孩七岁时以九战全胜的成绩获得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冠军,后来进入相关智力运动学校就读。 如此优秀的小男孩,身世却十分坎坷。父母并未因他的优异表现而更加恩爱,反而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选择离婚,而他被判给了父亲。 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自然希望爸爸妈妈都能疼爱自己。如今妈妈不知去向,只给他留下稀疏的记忆,只剩下爸爸在身边,他也稍许感到安全一点。然而,随着成长,进入围棋学习后,学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跌宕起伏,引发了爸爸的焦虑。 爸爸不懂得释放情绪,只会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小男孩身上,且越发克制不住自己。即便在小男孩比赛后,当着众人的面,只要小男孩输掉比赛,他就直接上手扇巴掌殴打。 在场的家长看到弱小的他被父亲殴打,赶紧上前阻拦,但父亲的情绪反而更加愤怒。他无法接受孩子输掉比赛的事实,甚至将愤怒发泄到劝阻的家长身上。 小男孩虽然取得了很多优异成绩,但大家都知道,他并未得到更多疼爱,反而是面对更高的要求,时刻如履薄冰。 都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小男孩虽然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本就不大,比赛结果往往取决于临场发挥等多种因素。所以,小男孩每次参赛都背负着必须夺冠的压力,以及童年挨打留下的阴影,这样上场难免会失误。 就这样,他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暴力,遭受着一轮又一轮的身心摧残。最终在2025年5月19日8时46分,他不再留恋这个世界,不再对未来抱有憧憬,选择了跳楼轻生。 他冰冷地躺在地上,网友们纷纷感叹,痛心不已。有人说:“孩子,你是优秀的,怎么不再挺一挺,一切都会迎来转机,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去规划和设计,不再受父亲的约束。” 也有人表示:“怎么能撑得住?父亲性格暴躁,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每天被恐惧、担忧、害怕、抑郁长期折磨。小男孩肯定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绩只会下滑,还会遭到更多殴打。” 小男孩走了,这场悲剧结束了,但留给他父亲的将是永远的痛。父亲或许内心疼爱孩子,希望他成才,可这样极端的教育方式,将自己的期盼强加于孩子身上,真的合适吗? 换而言之,如果小男孩的父亲也曾在同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或许他也撑不了这么久。希望法律给出公正的判决,还小男孩一个公道。 虽然小男孩内心可能不愿父亲受到惩罚,但父亲的所作所为已激起民愤。父亲没有权利剥夺小男孩的身心健康,也没有权利要求他永远胜利,因为父亲自己也做不到啊。 1、父亲长期家暴孩子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是怎么界定的呢?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 就像这个九岁围棋天才的父亲,他对孩子进行殴打,只要孩子输比赛就动手,这明显符合法律对家庭暴力中身体侵害行为的界定,属于典型的家暴行为,不是简单的家庭内部管教,是法律明确禁止的。 2、这个家暴孩子的父亲会受到怎样的刑事处罚呢? 《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孩子长期遭受父亲的暴力对待,最终选择自杀,这种情况很可能被认定为因虐待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情节。他父亲大概率会面临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具体判罚会综合各种因素,比如父亲的认罪态度等,但肯定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3、周围人发现家暴行为却未有效干预,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未履行报告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如果当时在场的家长、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等属于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人员,明明看到孩子被家暴却没有向相关部门报告,一旦被认定未履行报告义务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这次孩子自杀身亡的悲剧,他们可能会受到相应处分。 不过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特定的法律规定负有报告义务的主体,普通路人目前在法律上没有强制干预和担责的要求,但从道德层面是应该给予帮助和制止的。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素材来源于:齐鲁晚报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