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 谁料七年后,妻子哭着紧紧抱住他:我已经失去了1个儿子了,不能再失去你了! 1999年的春天,31岁的农民王银吉站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望着黄沙步步紧逼村庄,农田被掩埋,房屋被侵蚀。 他心中燃起一股执念:“绝对不能让沙漠埋掉家!”这一决定,让他和家人的命运和沙漠紧紧纠缠了 22年。 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西南缘,沙线长达70公里。 此时的村庄饱受风沙之苦,“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是真实的写照。 1999年春节刚过,王银吉便提出了治沙计划,父亲王天昌毫不犹豫支持,但母亲和妻子却是极力反对。 可即便是这样,王银吉也没有丝毫的动摇。 他坚决卖掉家中仅有的牲畜,凑出1.8万元,买下两峰骆驼和苗木,带着父亲一头扎进沙漠腹地的“庙儿墩”。 他们在沙丘下挖出“地窝子”,一个深四五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坑,铺上草垫和树枝,便是他 们王家父子俩在沙漠里的容身之所。 当时村民们见状纷纷摇头,嘲笑道:“沙漠里种树?这怎么可能,疯子才会这么干!” 然而,治沙初期的现实状况远比想象中的残酷。 刚挖好的树坑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平,种下的树苗次日根部裸露或者连根拔起,成活率不足20%。 为了找水,父子俩每天牵着骆驼往返3公里驮水,一趟耗时3小时,也仅能运回200斤水。 在浇水时,他们跪在沙地上用勺子一滴一滴浸润树根,生怕浪费,好在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了2002年。 王银吉向林业专家求教,学会“草方格固沙法”:秋季用麦草压出1米见方的网格,春季在格内种植梭梭、花棒等耐旱植物。 与此同时,他还发明了“沙木枪”,一种能深挖树坑、减少水分流失的工具,将效率提升数倍。 技术的改进让苗木成活率逐渐攀升,荒漠中零星冒出绿意。 2005年春天,正当治沙初见成效时,一场悲剧降临。王银吉14岁的小儿子突患脑干胶质瘤,因为全家忙于植树延误治疗,最终离世。 临终前,孩子攥着父亲的手说:“把我埋在沙窝里,我要看着你们把沙漠变绿”。 这场变故让家庭濒临崩溃,却也成为坚持下去的动力。 王银吉将孩子葬在治沙点旁,每棵树都成了寄托。 此后,大儿子王军从新疆寄回积蓄支持治沙,母亲和妻子也加入运水、育苗的队伍,全家拧成一股 22年间,王银吉一家累计压沙造林超8000亩,栽植苗木700余万株,形成南北4公里、东西3公里的防风林带。 昔日“风吹沙跑”的荒漠,如今梭梭成林,野兔、沙狐等动物重现。 后来,政府的支持也让治沙步入正轨。 凉州区林业局颁发林权证,提供苗木和每年3万元管护费;武威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累计投入14亿元防沙治沙。 2023年,王银吉家庭获评“省级文明家庭”,他的事迹被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如今,58岁的王银吉仍然在沙漠中奔波。 父亲王天昌年近八旬,风湿病缠身却坚持指导压沙,孙子辈的孩子假期常来帮忙,延续家族使命。 回望1999年那个春天,王银吉的“愚行”终将被时间证明价值。 信息来源:《中国荒漠化防治报告》、《甘肃省防沙治沙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