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的一天,周总理主持会议,发现邓小平没有来,就让工作人员联系一下,问问什么情况。
原来,在前一天开完会后,周总理让会议负责人发通知,明天下午继续在这里开会。
那位负责人看大家都在,就口头说了一下,没有向每个人都发通知。
但是,邓小平当时正在埋头看文件,没有注意到这个通知,结果第二天就没有来。
周总理得知这个原因后,严厉批评了那位会议负责人,说你的工作太不细致了,是很严重的错误,要写份书面检查,向邓小平道歉!
到了第二天,继续开会,这次邓小平来了,负责人就向邓小平当面道歉,还把书面检查交给了他。
但是,邓小平却毫不在意,说这是小事,没必要道歉,我自己没注意听,也有责任。
负责人把检查放在了邓小平的面前,就走了。
但是,等会议结束后,负责人发现,那份检查仍然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邓小平根本就没有看过!
后来,这位负责人感慨地说,这件事其实可大可小,在总理看来是“很严重的错误”,但是在邓小平看来却只是一件“小事”,既体现了邓小平的“举重若轻”,也体现了周总理的“举轻若重”。
确实,周总理心思细腻,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看得很重,确保不出现任何错误,是一位优秀的实干家;而邓小平,则与毛主席一样,抓的是大方向,对一些细节能放手让下面的人干,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周总理自己也曾经说过:“我很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一个“举重若轻”,一个“举轻若重”,就很形象地体现出了两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