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以25.66美元/股的价格启动极氪私有化程序,这颗投入资本市场的石子,激起的不仅是纽交所的涟漪,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深层震荡。
从2024年5月创下新势力最快IPO纪录的风光上市,到2025年黯然退市的资本转身,极氪这一年的轨迹,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造车新势力在产业红海与资本寒冬中的生存困境。
一、上市即巅峰:一场速朽的资本幻梦
2024年的新能源赛道尚未进入刺刀见红的白热阶段,极氪凭借"高端智能电动"的差异化定位,以34.57%的上市首日涨幅登顶资本宠儿。
但这场狂欢如同海市蜃楼——当市场从概念炒作回归价值本质,极氪的短板迅速暴露:
·产品战略失焦:12个月内三次迭代的001车型,让"一年磨三剑"从营销话术沦为消费者维权横幅上的控诉。老车主"被背刺"的声浪,撕碎了高端品牌最珍贵的用户信任资产。
·销量高台跳水:曾经的销量支柱001,2025年1-4月销量从4359辆滑至2174辆,单月同比跌幅达15%。32万辆的年度目标,在Q1仅完成17.22%,资本市场对其增长逻辑的耐心消耗殆尽。
·估值泡沫破裂:尽管私有化前股价回升至28美元,但一年内从33美元到13美元的巨震,早已暴露其作为上市公司的脆弱性——70亿美元市值下,是融资能力萎缩与品牌溢价流失的双重困境。
二、集团内耗:多品牌战略的甜蜜负担
极氪的困局,本质是吉利汽车多品牌战略进入深水区的必然阵痛。
当领克Z10与极氪001在25-35万元价格带正面相撞,当"极氪售后需借领克渠道"成为用户槽点,资源分散的弊端已触目惊心:
·定位重叠引发的内耗:同为C级车的001与Z10,共享SEA浩瀚架构却分属不同团队,研发投入重复率超30%,渠道建设上"一省仅几家极氪售后"的尴尬,暴露协同机制的失效。
·战略聚焦的必然选择:《台州宣言》的出台,标志着吉利从"摊大饼"转向"攥拳头"。极氪与领克的整合,表面是"极氪向上(30万+高端)、领克向宽(20万+主流)"的分层,实则是对集团资源的手术刀式重组——研发费用率目标降至6%、生产线利用率提升3-5%、供应链成本压缩5-8%,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效率革命。
三、私有化棋局:22亿美元的战略豪赌
以162亿元人民币(约22.4亿美元)私有化极氪,相当于吉利汽车37%的现金流押注。这场豪赌的逻辑清晰而险峻:
·财务层面的断臂求生:与其在美股承受估值波动的煎熬,不如通过私有化将极氪重新纳入集团报表,以内部协同消化亏损。2025年Q1极氪科技净亏损收窄60%、毛利率攀升至19.1%的成绩单,似乎证明整合初见成效。
·业务层面的基因重组:研发上共享吉利中央研究院的2000人技术团队,生产端打通台州、宁波基地的柔性生产线,渠道端嫁接领克60%的三四线网络——这种"嵌入式整合"试图将极氪从"独立新势力"改造为"集团化高端品牌"。
·资本层面的曲线救国:退市不是终点,而是资本运作的中场休息。待内部协同效率提升、盈利模型跑通后,极氪完全可能以"吉利高端电动子集团"的新身份,登陆港股或A股寻求更高估值。
四、整合深水区:当保时捷遇上大众售后
但这场战略手术并非没有后遗症:
·品牌调性的博弈:"让极氪用户与领克车主共享售后网点"的设想,遭遇"保时捷与大众共售后"的灵魂拷问。如何在渠道复用中守住高端品牌的服务壁垒,考验着吉利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国际竞争的降维打击:当极氪在国内为30万市场鏖战时,特斯拉ModelS已启动4680电池迭代,宝马i7即将推出L4级自动驾驶版本。吉利的整合红利能否对冲国际巨头的技术碾压,仍是未知数。
·组织文化的融合难题:从纽交所上市公司到集团子品牌,极氪团队的创业激情与吉利的传统管理体系如何兼容?这或许比财务整合更具挑战性。
结语:在收缩中寻找扩张的力量
极氪的私有化,是中国汽车工业在产业转型期的典型样本——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电动化上半场,仅凭资本输血与概念包装已难以为继;而在下半场,唯有依托集团化作战的体系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存活。
当资本市场的聚光灯暂时熄灭,极氪能否在吉利的羽翼下完成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
这场战略收缩的最终价值,将取决于能否在"规模效应"与"品牌调性"、"内部协同"与"创新活力"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的"大决战"中,从来没有退路可言,只有背水一战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