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女子因为感冒,便花费82元钱,在药店买了一盒药。万万没想到,同样的药品,在网上竟然只卖20多元钱!女子觉得匪夷所思,便将事情曝光到了网上,结果却发现82元钱还算卖的“便宜”的,最贵的还有90多元的。 最近,一位上海市民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则关于药品价格的帖子引发了广泛关注。她发现同样一盒双黄连口服液,在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的价格竟相差数倍之多。这一发现很快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众多网友纷纷转发评论,讨论当前药品价格存在的巨大差异现象。 事情要从几天前说起。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宋女士和很多都市人一样,平日里工作繁忙,难免会有些小病小痛。那天,她因为感冒不适,决定去附近的药店购买一些药品。和往常一样,她习惯使用医保卡购药,因为每年的医保额度都比较充足,平时对药品价格并不会特别在意。 走进药店时,明亮的灯光下,整齐的药品货架一排排延伸,药店工作人员正在为其他顾客介绍药品。宋女士轻车熟路地来到柜台前,向营业员表示要购买一盒双黄连口服液。营业员动作麻利地取出药品,熟练地操作着医保刷卡机,很快就完成了交易。当看到82元的价格时,虽然用的是医保卡,但这个价格还是让宋女士觉得似乎有点高。 回到家后,抱着好奇的心态,宋女士打开手机,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起同款药品的价格。让她没想到的是,同样规格、同样厂家生产的双黄连口服液,在网上的售价只有20多元。这个发现让她感到十分意外,同样的药品,价格竟然相差将近四倍。 带着疑问,她开始在网上发帖询问,希望了解是否有其他人遇到类似情况。帖子发出后,引来众多网友的响应。更让人意外的是,通过网友们的反馈,她才知道自己购买的82元已经算是较为便宜的价格,有些药店售价甚至高达90多元。 这种价格差异现象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记者实地走访了多家药店,发现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药店,同样的药品价格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有的药店门面装修精致,位于繁华商圈,配备专业的药剂师提供用药咨询;而有的药店则相对简单,主打平价药品销售。 在实体药店里,顾客不仅能够当场看到药品的生产日期、批号等信息,还能获得专业的用药指导。药店的工作人员会详细询问顾客的症状,提醒用药注意事项,遇到特殊情况还会建议及时就医。这些都是网上购药难以获得的服务体验。 然而,如此大的价格差异确实让很多消费者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当前医疗费用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同样的药品却有着如此悬殊的价格,这种现象值得深思。这一事件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药品价格管理、医保政策等相关问题。 随着宋女士的经历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网友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购药经历,有人表示在不同药店购买同样药品时也遇到过价格差异的情况。一位网友说他在市中心的连锁药店买到的价格比郊区的小药店要贵上不少,另一位网友则分享了自己对比线上线下药店价格的经验。 这些讨论很快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跟进报道,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揭示了药品价格差异背后的多重原因。记者走访发现,即便是同一品牌的药品,不同药店的进货渠道往往不尽相同,这直接影响了药品的成本价格。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媒体还采访了多家药店的经营者。一位本地连锁药店的负责人解释说,实体药店的运营成本确实比网上药店要高得多。首先是房租成本,尤其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商业区的租金往往占据了经营成本的很大比重。其次是人工成本,药店需要配备专业的药剂师和营业员,这些都是必要的支出。此外,药品储存、管理、质量控制等环节也都需要投入相应的成本。 相比之下,网上药店因为没有实体店面的租金压力,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再加上往往有平台补贴和促销活动,自然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但网上购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无法进行面对面的用药指导,送货时效性的问题,以及目前还不能使用医保支付等。 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也作出了回应。据官方说明,药品价格差异是市场经营的正常现象,但价格不得超过"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的备案价格。如果发现超出备案价格的情况,监管部门将会对相关商家进行约谈和处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市民购药,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将互联网药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可能性。这一政策如果能够落实,将极大地便利市民的用药需求,也有助于平衡线上线下药品价格的差异。 从法律层面来看,《药品管理法》第84条明确规定了国家要完善药品采购管理制度,加强药品价格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价格垄断、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同时,第85条也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公平、合理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制定价格,禁止暴利和价格欺诈等行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