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基本层次是什么?新物种发现又是怎么样的漫长过程?是什么让摄影师跨界成为菌物科普导师?了解完这场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培训,或者你也很有兴趣投身生物多样保护事业!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值此机会与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联合推出了“Hangzhoufeel系列培训”第三场活动——生物多样性与全球表达。活动由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承办,邀请了三位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相关领域从业者,为该校的百余位同学现场带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分享。
生物多样性价值远不止物种延续
到底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生物多样性价值如此之高?一旦出现生物多样性丧失,我们的家园又会变得怎么样,我们又应当如何保护实践生物多样性?作为深耕于生物多样性领域研究的学者,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讲师曾頔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展开剖析,通过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让同学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更多认知。
“通过从人的角度来衡量生物多样性,我们获得的食物、水等一些生产的原材料其实都来源于自然,而这些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有研究估计,平均每年整个生物圈可以提供价值33万亿美元的服务。”曾頔表示,生物多样性不仅仅对我们来讲有自然资源、旅游科教等直接用途,还有气候、污染处理等间接用途,物种、基因以及生态系统相关的存在用途和选择用途,都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
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于生态以及人类未来发展影响重大,为此,保护实践更是相关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BON)的建立,理论研究新进展,受威胁物种、极小种群保护,世界濒危物种的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编目工作推进,都是目前相关领域最重要的成果。其中,曾頔重点介绍了世界濒危物种朱鹮的保护工作:“朱鹮是中国为世界贡献了一个濒危物种恢复的经典案例。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朱鹮的生命受到局部的压缩,为此我们的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就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通过建立人工繁育中心和个体野外放归让野外种群由7只恢复到了过万只。”
然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曾頔通过图表展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可能趋势:“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保持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同时开发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这种模式,我们将在2050年就实现生态多样性的恢复,并且有所上升,但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那生物多样性就完了。”伴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的召开,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的提出,各个国家也正在共同付出努力,竭力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最后,曾頔也分享了普通人参与生物多样性的可能:“非专业人士也可以通过参加公民科学项目为我国以及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数据。”
不是韭菜不是葱!“活化石”水韭原来长这样
“为了拍一个水韭的科普视频,我花5块钱买了一把韭菜,葱还是自己家里种的。”陈煜初老师幽默的话语一出,全场笑声不断。作为两个国家一级保护新物种的发现者,杭州市水生植物学会理事长陈煜初这次还不是空手来的——他带着自己发现并培育的余杭水韭来到了培训现场和大家分享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从2005年到2021年,陈煜初一直都在发现水韭的路上。每次听到别人说在哪里有看到水韭的可能,他都会亲自前往,即使好多次空手而归,他都没有终止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在十几年的物种发现以及研究后,他也终于发布了长乐水韭和余杭水韭这两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新物种。在发现了新物种后,陈煜初也同样面临着保育生境的问题。现场,他展示了水韭临安居群的水环境逐年被破坏的系列组图,通过一张张图片的对比,展现该地区由于水环境遭到了破坏使得水韭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他自己也多次前往实地进行田野调查,记录下水位等水韭生长的关键信息。
对于这些新物种,陈煜初表示,不仅要进行就地保护工作,还要研究人工繁殖保护,更需要科普教育以及媒体力量来呼吁全社会提高对野生物种的保护认知。同时,陈煜初自豪地表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召开,第5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9月也将在杭州召开,都证明了我国在社会资源的保护方面是做出了不少成绩,而且可以在预期的未来,我们在这方面对人类维持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分享结束后,现场还迎来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陈煜初一盆余杭水韭人工繁育活植株捐赠给浙江农林大学,用于科普和科研工作。
从摄影师到菌物科普导师跨界源于热爱
作为杭州视觉部落创始人,周勇更多被大众认识的身份是摄影师、策划人或者纪录片导演,但是当摄影师开始玩起了“跨界”成为了菌物科普导师,没想到能带来这么多精彩的“菇”事。
“从科学视角来讲,菌物的作用有分解者、共生者以及平衡者。”周勇现场播放了一个记录的菌物分解动物尸体的短视频,“这个视频我们拍摄了整整9天,它就是一个分解的过程,通过小视频大家能可以很好地理解。”同时,周勇也分享了一个菌物在经济视角的“冷”知识:全国70~80%的脱贫攻坚县全部是靠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相比起种植中草药或者水果,食用菌能够做到更快收成,更早产生经济效益。
相比起文字,周勇导演的纪录片《菌物王国》从学术性、科普性、故事性、影像性多方面深度融合,生动展现了菌物为何是生态系统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国内首部系统、完整的菌物生物多样性纪录片,团队深入原始森林历时两年进行创作拍摄。在学术顾问的指导下,周勇也逐渐变成了一个菌物“专家”。为了更好地记录这些时刻,他不仅运用了延时摄影、微距/探针拍摄、穿越机拍摄、航拍以及升格画面,更是首创了微生物特殊拍摄技术,让菌物的一举一动都呈现在视频画面中,让人眼看到了原本无法观察的珍贵画面。周勇也分享了他们拍摄中的一些故事:“共生类菌物我们只能在原始森林里面拍摄,那边海拔在1500米以上,一下雨气温就非常低,然后它长得非常慢,长了20多天,但你开始拍摄后又不能中断,不然就不连续了。”
在纪录片拍摄后,周勇团队也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研。2024年,团队在百山祖4块样地中共采集463份标本,目前已鉴定标本243份,包括7个丝膜菌新物种以及地衣新物种等。通过他们的记录,不仅为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资源基因库,更是通过短视频、图片等新媒体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菌物的生物多样性。
谈到自己拍摄的初衷,周勇觉得是源于自己的热爱,但他也强调了选题和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只有在这个领域中深耕,用足够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菇”事。现场不少同学虽然也都是农林相关专业在读,但是对这种融合拍摄与专业的内容分享还是第一次了解。有一位同学直言周勇的分享解决了自己很久的困惑,希望能够在未来不断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有机会拍摄自然纪录片。
作为“五千年中国看杭州”项目的一部分,Hangzhoufeel系列培训正由杭州国际传播中心持续推出。这些培训将邀请各领域知名学者和专家,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国际传播技能,拓展交叉领域研究,助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培训将带来更多创新视角和实践案例,为参与者打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