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缺德到家了!”山东枣庄,一男子以2块5的一桶的价格,采购了30000桶“进口奶

“缺德到家了!”山东枣庄,一男子以2块5的一桶的价格,采购了30000桶“进口奶粉”,结果男子冲泡后发现,所谓的奶粉不仅没有奶味,水泡后还分层沉淀,和卖方通话后,对方承认桶里装的是米粉,还声称他有渠道能帮男子卖出去,但钱退不了,网友:奶粉的利润这么大吗? (信息来源:生活帮 2025年5月20日) 5 月 20 日,枣庄市民李先生向《生活帮》报料,称其以 2.5 元 / 桶的价格购入 3 万桶标称 “进口奶粉”,到货后却发现产品无奶香味,冲泡后分层沉淀。记者调查发现,这批奶粉罐体标注生产商为山东沃尔轩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但该公司负责人明确否认生产过此产品,称 “被冒用资质”。更戏剧性的是,销售方竟称这是 “家畜定制款”,当被问及人食用是否安全时,对方轻描淡写:“没事”。 这场荒诞交易的背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 “奶粉” 成本不足 3 元 / 桶,通过伪造进口标签、虚标营养成分,转手就能以十倍价格流入三四线城市母婴店。更令人咋舌的是,销售方直言 “进价这么便宜,你还指望有好货?” 这种理直气壮的诡辩,折射出食品黑产的嚣张气焰。 值得玩味的是,李先生采购时明知低价异常却依然下单,如今要求退款赔偿的行为,也引发舆论质疑。有网友犀利指出:“3 元不到的奶粉,中间商还有利可图,这不是明摆着有问题吗?” 这种 “周瑜打黄盖” 的交易模式,暴露出部分商家为逐利甘愿铤而走险的畸形心态。 更严重的是,这类劣质产品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河南孙某青制假售假案到重庆三聚氰胺毒奶粉喂猪事件,低价奶粉的流向始终暗藏风险。正如法官在判决书中痛斥:“奶粉是老弱病残的口粮,制假者是在剥夺他人健康权!” 面对这场闹剧,枣庄市市场监管局已介入调查,但更深层的问题亟待解决。新国标虽明确调制乳粉乳固体含量不低于 70%,但市场上仍有近 200 款低价产品涉嫌违规。当 “奶粉” 可以按克计算成本,当监管总是滞后于造假手段,消费者的餐桌安全究竟该如何保障? 这场荒诞的 “奶粉” 风波,本质是一场人性与利益的博弈。销售方的 “定制款” 辩解、代工厂的 “被冒用” 声明、采购者的 “受害者” 姿态,共同编织出一张遮羞布。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低于 50 元的奶粉,可能连驼奶成分都没有”,当价格背离价值,当良知败给算计,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普通消费者。 或许我们该记住:在食品安全面前,没有 “定制款” 的豁免,只有 “零容忍” 的底线。下次看到 2.5 元一桶的 “进口奶粉”,不妨问问自己:这泡的到底是奶粉,还是某些人昧掉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