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8岁姑娘为救八路军战士,与其假扮夫妻,43年后早已成长为将军的战士找到当年“媳妇”,紧握“媳妇”的手,提出两个要求。 193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红军战士蔡永在战火中淬炼成长,这个江西贫农家庭出身的少年,11岁加入共青团,13岁扛起红缨枪成为红军战士。 1940年寒冬腊月,时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第十七团政委的蔡永,在安徽永城遭遇了人生最危险的时刻。 那年12月12日深夜,豫皖苏边区的寒风像刀子似的刮脸。 由于叛徒告密,蔡永和五十多个同志被围困在邵山村的土坯房里,屋外是三百多个荷枪实弹的伪军,屋里连把像样的武器都没有。 这些经历过长征的老兵心里都清楚,硬拼是死路一条,必须得想辙突围。 凌晨三点多,几个战士嚷嚷着要解手,看守骂骂咧咧地押着他们去茅房。 留在屋里的战士趁机起哄喊冷,非要生火取暖,看守被吵得心烦,随手扔了捆麦秸进来。 战士们七手八脚把麦秸点着,却故意用衣襟往门外扇风,呛人的浓烟顿时糊了看守满脸,屋里的人趁机打灭油灯,整个屋子霎时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趁着这阵混乱,蔡永带头冲出门去,外面放风的战士早就摸清了机枪位置,一个饿虎扑食夺过歪把子机枪。 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原本寂静的村子炸开了锅,蔡永带着人往村外冲时,突然感觉右耳上方火辣辣地疼,伸手一摸满掌鲜血。 三个战士二话不说轮流背着他狂奔,硬是在追兵的枪林弹雨中跑了七八里地。 天蒙蒙亮时,他们摸进了郭楼村,村东头郭相山家的门板被拍得砰砰响。 三个战士临走前郑重其事地给郭家父女敬礼:"等甩开追兵,马上回来接人。" 追兵来得比预想的还快,郭瑞兰听着外头狗叫得邪乎,急中生智把蔡永塞进被窝。 等伪军踹开院门时,看见的就是个头上缠着破布条的"病汉",郭瑞兰故意把被子掀开条缝,捏着嗓子说:"老总行行好,俺男人害了瘟病。" 伪军头子捂着鼻子退到门口,拿枪管挑起被角瞅了眼,正对上蔡永煞白的脸,吓得赶紧带人撤了。 蔡永在郭家炕上躺了整三天,郭瑞兰把家里留着过年的小米熬成米汤,用芦苇杆一点点喂进伤员嘴里。 直到第四天深夜,接应的战士才摸黑把人抬走,临别时,郭相山把家里仅有的半袋红薯干塞进了担架。 1955年授衔时,蔡永肩膀上的将星闪闪发亮,可心里头总惦记着当年的救命恩人。 永城当地民政部门帮着找了十几年,回回都说郭家父女自打那年就没了音讯,直到1983年秋天,县里突然传来消息:郭瑞兰回村了! 64岁的蔡永连夜坐火车赶回去,在郭楼村头的土坯房里,两个白发老人双手紧握。 郭瑞兰说起这些年:当年送走八路军后,父女俩连夜逃荒要饭到陕西,父亲病死在逃难路上,她自己给人当帮工熬到解放。 蔡永红着眼圈要接她去北京养老,老太太却死活不肯:"当年救你是本分,哪能图报答。" 后来逢年过节,蔡永家总要寄包裹,有时是北京果脯,有时是厚棉袄,直到1993年郭瑞兰去世,这段延续半个世纪的军民情才画上句号。 信息来源: 1.《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2.《豫皖苏边区抗日斗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