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清军将领海龄带着仅剩的40名兵丁冲向英军以死殉国,路上见一妇人抱着个婴儿立于道旁,那是他的妻子和孙子。海龄勒住马蹄跟妻子诀别,让她从起火的北门逃出城去,说完抱着孩子跃进旁边的熊熊大火中。 1842年的夏天,长江边的镇江城笼罩在战火硝烟中。 清朝官僚系统烂到根了,就拿人命当粉饰太平的胭脂。海龄带着四十人送死前,早把军饷贪了个底朝天;城墙塌了不修,火炮锈了不换,等洋人打上门才演这出跳火戏。您猜他怀里抱的要是金元宝,还舍不舍得往火里跳?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真硬气,到海龄这儿就成了“打不过就自焚”的行为表演。 更恶心的是把婴儿当殉葬品。史官大笔一挥“忠孝两全”,可那孩子连奶都没断就成了政治牺牲品。现在短视频把这段剪成“泪目瞬间”,配着悲情音乐骗点赞,谁在乎火堆里烧焦的小手?当年清廷要真在乎江山,能让英军的炮弹从广州一路轰到南京? 镇江城里活着的百姓才叫真惨。英军破城后奸淫掳掠三天,海龄的部下早跑光了,留下老弱妇孺挨刺刀。史书里轻飘飘一句“民众殉城万余”,背后是亲娘为护女儿被开膛破肚,老汉为藏半袋米被吊死在房梁。这些血债该算在昏君头上,还是算在海龄这种“忠臣”的表演型人格上? 战争失败就拿人命刷悲情,这套路现在都没过时。某些人吹捧海龄是“气节典范”,和逼着员工加班猝死还号召“学习奉献精神”的黑心老板有啥区别?真英雄该学关天培死守虎门炮台,学冯子材镇南关反杀法军,而不是把婴儿当燃料给自己坟头点火。 那团火其实没灭。一百八十年后,还有人把吃人的忠孝观当美德传颂,把活人献祭说成“民族气节”。海龄在火里的剪影越悲壮,越照见某些人脑子里那套“用惨换赞”的扭曲价值观——毕竟死人不会说话,镀金的神主牌最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