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725年,城野跑出只老虎直冲年羹尧家中,百姓都道:这是白虎转世呀!雍正听后大怒

1725年,城野跑出只老虎直冲年羹尧家中,百姓都道:这是白虎转世呀!雍正听后大怒,年羹尧吓得急忙将自己有喜的小妾送走,几个月后,结局果然不出他所料。

那年秋老虎闹年府这事,放在京城老百姓嘴里嚼了半年多。这事的根子,还得从年大将军和雍正爷的关系说起。

那年头谁不知道年羹尧是皇上跟前的大红人,西北打仗立了大功,朝堂上横着走的主儿。可这人呐,得意忘形就容易栽跟头。

九月初八那天晌午头,年府后院正热闹着。

老太太领着七八房姨太太刚给老太爷请完安,丫鬟端着茶盘子还没退下,就听见西墙根底下炸了锅。

看家护院的王把头提着哨棒冲进来,脑门子上的汗珠子直往下滚,话都说不利索:"了不得!活祖宗!后园子窜进来个吊睛白额的!"

这话音刚落,东边月亮门"咣当"一声被撞开,半人高的黄影子"呼"地窜出来。

女眷们顿时炸了窝,绣花鞋跑掉了都不顾,推推搡搡往屋里挤。

老太爷隔着窗户纸瞅见那老虎,手里的鼻烟壶"啪嗒"掉地上摔个粉碎,好家伙,真是头丈把长的猛虎!

这老虎也是邪性,放着后厨现成的猪羊不惦记,偏在假山凉亭间横冲直撞。

官差们举着铁叉围上来,倒被它掀翻三四个。到底是京城的捕快有手段,二十几号人围成铁桶阵,折腾了半炷香时辰才把这孽畜撂倒。

等年羹尧下朝回府,看见满院子碎砖烂瓦,心里就跟三九天浇了冰水似的,凉透了。

这年大将军,早年间也是个明白人。

康熙爷在时就跟着十四阿哥在青海打仗,后来雍正爷登基,更是倚重得不得了。

可这人呐,捧得高了就容易飘。上个月皇上赐宴,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愣是让太监总管李德全给他端洗脚水。这事传到养心殿,雍正爷摔了最爱的珐琅彩茶碗。

更糟心的是坊间传言,打从年初起,四九城里就有人嚼舌根,说年大将军是白虎星下凡,早晚要克主。

这回真老虎闯进年府,正应了"白虎现世"的谶语。

老百姓传得有鼻子有眼,连八大胡同的说书先生都编出新段子:"白虎闹年府,真龙坐不住"。

雍正爷的心思,那真是海底针。表面上还赏年府五十匹贡缎压惊,背地里却让粘杆处把京城说书的、算命的查了个遍。

内务府的老档案里记着,九月初十那天,皇上在养心殿批了道密折,上面就八个朱砂字:"年事已查,着即议处"。

年羹尧到底是见过大风浪的,当夜就把书房地下暗格里的书信烧了个干净,又把最得宠的六姨娘叫到跟前。

这姨娘肚里怀着五个月的身孕,哭得梨花带雨。年羹尧咬着后槽牙吩咐:"明日西时,角门有辆青布马车,你跟着杨先生走。"

这杨先生名唤杨海棠,早年间穷书生赶考,路上让劫道的抢了盘缠,是年羹尧随手赏了二十两银子。

如今在通州开蒙馆,逢年过节总要往年府送时鲜果品。

读书人的气节,杨先生倒是真有的。当初年府管家要给他谋个县丞的缺,他愣是辞了,说"宁做孩子王,不当磕头官"。

十月里,刑部的公文下来了。九十二条大罪,条条要命。

菜市口行刑那天,监斩官是鄂尔泰,当年和年羹尧同殿称臣的老伙计。

午时三刻追魂炮响,血溅三尺白绫,四九城的老百姓这才信了,真没有砍不掉的脑袋。

但年大将军留的后手,倒真起了作用。六姨娘在通州乡下生了胖小子,跟着杨家改姓"牛",取个"俯首耕耘"的意思。

孩子满月那天,杨先生托人从城里捎来块长命锁,正面刻着"平安",背面却是个模模糊糊的"年"字。

这事直到乾隆年间才漏了风声,还是杨先生的重孙子考中举人,族里老人才抖落出这段往事。

回头再看那白虎闹府的蹊跷事,宫里老太监的回忆录里提过一嘴。

粘杆处的档案记载,事发前三天,西山围场跑了两头驯养老虎。

可巧不巧,年府后墙根那几天正修排水沟,工匠们贪方便没把木板子挡严实。这天底下的事,到底是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