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林则徐被贬新疆:风餐露宿,风吹日晒。那你就错了,那不是林则徐,那是林冲。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五十九岁的老林头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还得跑新疆吃沙子。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虎门那一把火说起,当年他当两广总督时候烧了洋人的鸦片,本来以为能立个大功,谁承想洋鬼子调转船头把炮口对准了京城。 道光皇帝坐在金銮殿上直发愁,洋人的大炮轰得他脑仁疼,最后咬咬牙把老林发配到新疆去了。 不过说是发配,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里头有门道。 圣旨上写的不是"流放"而是"效力",老林收拾行李的时候还带着三个儿子,家里婆娘丫头一个不少。 从广州出发这一路可热闹了,各地官员排着队请老林吃饭,到西安硬是住了仨月,天天游山玩水。 这哪像充军发配?倒像是老干部退休旅游。 兰州城门口那排场更不得了,陕甘总督带着巡抚亲自出城迎接。 老林心里门儿清,这些老同僚都是官场油子,知道皇帝这是做给洋人看的戏码。 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现在把林大人伺候好了,往后指不定哪天人家又官复原职了。 往西走的道儿可就没那么舒坦了。 丝绸之路上黄沙漫天,老林带着二十多辆大车的行李,晃晃悠悠走了四个月。 要说这老头儿身子骨是真硬朗,寒冬腊月里愣是顶着北风赶到了伊犁城。 城门口早站满了迎接的人,伊犁将军布彦泰、前两广总督老邓头这些大官都冻得直跺脚,就为等这位"罪臣"。 到了新疆这三年,老林可没闲着。 头件事就是带着大伙儿开荒种地,新疆那地方雨水金贵,老林带着人满山找水源。 现在新疆老乡还在用的"林公渠",就是当年他领着人一锄头一铁锹挖出来的。 六十几万亩荒地变良田,戍边的官兵总算能吃上饱饭了。 第二招是修水渠搞水利。 新疆有种叫坎儿井的灌溉法子,老林把这土办法改良升级,弄出了四通八达的地下水道。 现在伊犁的老百姓喝上水了还念叨:"这井该叫林公井才对"。 要不说这读书人就是点子多,沙漠边上愣是让他整出绿洲来了。 最后这招最厉害,老林把中原的百姓往新疆迁。 屯田戍边这法子自古就有,可像他搞得这么红火的还真少见。 内地来的农民拖家带口在西域扎根,边境线上渐渐有了人烟,沙俄那帮人再想偷摸占便宜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要说朝廷是真会算计,三年期满正好把老林调回来。 六十岁的老头子摇身一变成了陕甘总督,当年在新疆修的坎儿井还在哗哗流水。 那些送过他人情的官员都偷着乐,早就料到这老头迟早要翻身。 倒是新疆的老百姓舍不得他走,往他马车里塞了半车哈密瓜。 这事儿说起来有意思,皇帝老儿既要给洋人交代,又舍不得真处置能臣。 老林头心里跟明镜似的,路上该吃吃该喝喝,到了新疆照样干实事。 要不说当官得讲究个火候,这贬官贬得跟度假似的,古往今来也就他林则徐独一份了。 新疆三年不但没要了他老命,反倒让他在史书上又多添了几笔功劳。 您说这人生际遇,谁又能算得准呢?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伊犁歌舞剧《天山问渠》10月亮相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