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贪到什么程度?
前几天孩子的校服出了点小问题,拉链坏掉了。我想着小区门口就有家裁缝铺,便顺路过去修一下。走进店里时,看见老板娘正专注地低头裁剪布料,我便开口询问能否帮忙更换校服拉链。
她连头都没抬,简短地回答说可以换,但今天没空,得明天才能取。我想着反正不着急用,就把校服放在了柜台上,临走前随口问了句价格。
"35块钱。"老板娘淡定地说道。
这个数字让我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重复确认了一遍。没错,就是35元。
这件事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认为这价格确实偏高,毕竟一条普通拉链成本也就几块钱。但也有不少声音为裁缝店主辩护:
"现在会这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技术活自然要收费高些。"一位网友评论道,"何况人家还要花时间精力,用专业工具来完成这项工作。"
另一位网友则指出:"裁缝店已经快被网购时代淘汰了,能坚持下来的店铺自然要提高价格才能生存。虽然贵点,但人家明码标价,又不是强买强卖。"
确实,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传统手工业正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小区门口的裁缝铺、修鞋店、配钥匙的小摊,都在慢慢消失。当这些服务变得稀缺,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有人说这是市场规律,也有人认为这是趁机抬价。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自己不会这门手艺,又急需这项服务时,或许35元反而显得不那么离谱了。
交易本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店家定价,顾客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是否应该理解小本经营者的不易,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消费权益?当传统手艺遇上市场经济,价格的合理边界究竟在哪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