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1年的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在这千

1951年的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9岁小战士郑起用足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没想到这一吹,却吹出了一个特等功。

当朝鲜战争进入第二年冬天,在朝鲜半岛中部一个叫釜谷里的山谷里,七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正趴在结冰的弹坑里。

他们的棉衣早被雪水浸透,手指头冻得发紫,枪膛里只剩下最后几颗子弹,山脚下还有两百多名英国士兵正端着冲锋枪往上爬,雪地上密密麻麻的脚印就像蚂蚁搬家。

这七个人属于志愿军第50军149师374团7连,原本一百多人的连队打到现在就剩这几个了,其中年纪最小的是个叫郑起的司号员,刚满十九岁,脸被硝烟熏得黢黑,军号带子还斜挎在肩上。

两天前他们奉命抢占这个山头,英国人的坦克大炮就没停过火,山头被炸得跟蜂窝似的。

连长厉凤堂是条山东汉子,开战前还跟战士们说笑:"咱这山头好比饺子皮,英国佬就是饺子馅!"

可这会儿他躺在雪堆里,胸口让弹片豁开个大口子,血把身下的雪都染红了,郑起爬过去的时候,连长嘴唇动了动,手指头费劲地往旁边指,那里躺着指导员留下的驳壳枪。

郑起把冰凉的枪柄攥在手心,感觉有团火从胸口烧上来,他数了数活着的弟兄:机枪手李会、爆破手王启春、卫生员小刘……总共十三个人,后来又有六个在交火中倒下。

英国人的进攻像潮水,退下去又涌上来,眼看着就要漫过山头。

弹药快打光了,郑起盯着五十米开外那片尸体堆,那是先前被打退的英国兵留下的。

他扯下帽子用刺刀挑着晃了晃,子弹立马把帽子打成了筛子。

趁这空当,他像条泥鳅似的滑出战壕,贴着地皮往前蹭,冻硬的雪碴子刮得脸生疼。

摸到尸体堆里,他顾不得血腥味,把死人身上的子弹带、手雷全扒拉下来,用棉衣兜着往回运。

靠着这些捡来的武器,他们又打退三次冲锋,天擦黑的时候,阵地上就剩七个人了。

英国兵这回学精了,分三路往上包抄,最近的离战壕不到二十米,都能看清钢盔下的鼻子,郑起摸遍全身,只在号兵包里找到两颗边区造的手榴弹。

"同志们!"郑起突然扯着沙哑的嗓子喊,"咱们给祖国人民省点棺材钱!"

这话是连长常挂在嘴边的。七个人相视一笑,各自抽出刺刀。

这时山风卷着雪花打旋,郑起突然抓起那把铜号,号嘴早被炮弹震歪了,红穗子烧得只剩半截。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记载,1951年1月3日傍晚,釜谷里阵地上突然响起冲锋号。

按英国陆军第29旅战史记录,他们当时听见"某种尖锐的东方乐器声",以为是中国军队主力到了,吓得掉头就跑。

其实山下志愿军大部队这时刚赶到山脚,正撞上溃退的英军,直接包了饺子。

后来打扫战场时,人们发现山头阵地上七个人都活着,郑起还攥着那把破铜号。

这事传到北京,彭老总拍着桌子说:"这个司号员要记特等功!"毛主席听汇报时正吃辣椒,辣得直吸气还连说三声"要得"。

这把军号现在搁在军事博物馆里,玻璃柜上贴着说明:军号退敌,古今罕见。

有个事挺有意思,二十年后,英国有个退役上校来中国访问,专门找到郑起问:"你们当时到底埋伏了多少人?"

郑起伸出七个手指头,老头盯着看了半天,最后要了瓶二锅头压惊。

这事后来上了《解放军报》,标题叫《一把军号吓退两百兵》。